2021-09-09 16:58:55來源:思齊俱樂部瀏覽量:405
導讀:靠3只疫苗,他晉升國內醫藥領域首富,6個月身價暴漲。
在第35屆福布斯全球億萬富翁榜單中,除了榜單常客孫飄揚、李西廷等以外,今年出現了一個陌生的身影。他以22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653億元)的凈資產位居世界醫藥領域第3位,力壓“醫藥一哥”孫飄揚,成為國內醫藥領域首富,他就是智飛生物的創始人——蔣仁生。
而半年前,在2月發布的胡潤全球富豪榜上,蔣仁生的身價才不過614億元。
蔣仁生的創業經歷頗為傳奇。他原是一名基層防疫人,46歲下海創業,如今成為國內第一家在創業板上市的民營疫苗企業的董事長。他用第一個10年創造了近百億財富,用第二個10年創造破千億財富,而這些財富這都得益于智飛生物與他獨到的眼光。
用智慧“飛”出大山
“桂林山水甲天下”,提到廣西桂林,這句話再熟悉不過。但對于蔣仁生而言,他的出生地卻是“窮山惡水”。1953年,蔣仁生出生在距離廣西桂林縣城最偏遠的山村——灌陽縣同德村,去縣城要走40多公里的山路。
即使生長在這樣的地方,蔣仁生還是爭氣地讀到了高中,這也成為他改變命運的關鍵。
1970年,蔣仁生回到家鄉,做起了小學老師。原以為要在這片土地上終其一生,然而1977年恢復高考給了他“逃離”大山的機會。當年全國570多萬人參加考試,最終只錄取了27萬,蔣仁生考上了桂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現在的桂林醫學院)。
畢業后,蔣仁生被分配到了灌陽縣衛生防疫站。90年代初,蔣仁生又被調到了省城南寧,進入了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防疫站,從計劃免疫科副科長做到了生物制品科科長。
按理說,蔣仁生應該會在在體制內一條路走到黑,習慣于安逸和穩定的生活。但近20年防疫的工作經驗,不僅讓蔣仁生參與到多項科研項目,也讓他嗅到了疫苗在中國市場的商機。1999年,成都一家疫苗企業向蔣仁生拋出橄欖枝后,他果斷“下海”,開始賣藥。
2002年,重慶金鑫生物制品公司經營不善,面臨倒閉。蔣仁生獲知它有疫苗經營生產許可證后,與合伙人用50萬元買下了這家公司。在重慶一間租來的簡易辦公室里,蔣仁生將公司名字改為智飛生物,寓意用智慧來飛翔,正式開啟他的疫苗生產和銷售創業之旅。
讓疫苗再“飛”一會
今年上半年,智飛生物實現歸股凈利潤54.91億元,同比增長超2倍。其中,二季度凈利潤超過45億元,創下業績紀錄。同樣,從二級市場的表現來看,智飛生物的股價從去年初的49.66元/股上漲至169.19元/股(2021年9月2日),累計漲幅達2.41倍。
智飛生物能獲得如此業績,皆歸因于搭上了疫苗的三次跳板。
2002年創立伊始,智飛生物研發實力不足,只能依靠代理疫苗謀生。當時,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是國內唯一生產A+C腦膜炎疫苗的機構。蔣仁生花血本簽下了全國獨家授權代理,但銷售并不順暢。
一次偶然的機會,蔣仁生發現這款A+C腦膜炎疫苗不能用于2歲以下嬰幼兒,如果C群流腦一旦爆發,2歲以下易感染兒童就會因不能接種面臨風險。
從這個突破口,他決定研發2歲以下兒童的A+C疫苗。2003年10月,蔣仁生創立了北京綠竹生物制藥有限公司,作為智飛生物專門從事疫苗研發、生產的基地。
2005年元旦,安徽、江蘇等地爆發C群流腦疫情,緊接著疫情迅速擴散到全國。作為A群C群腦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唯一代理商,智飛生物頓時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衛生部親自對該疫苗進行協調。
蔣仁生嚴格控制疫苗價格,堅持以原有市場價格供應疫苗。由于供貨及時,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沒有坐地起價,蔣仁生和智飛生物,一戰成名。
不過,在之后較長的一段時間里,智飛生物在疫苗市場的份額占比并不高,但憑借著代理疫苗打下的底子,2010年9月28日,智飛生物在創業板上市。
從2010年上市到2016年期間,智飛生物的營收從來沒有超過10億。但從2017年開始,智飛生物卻出現爆發式增長,這得益于國際疫苗巨頭——默沙東。
2017年,國家取消了國產疫苗經銷商的合法地位,并要求國際疫苗廠商必須通過代理商全權銷售。趁此機會,智飛生物以強大的銷售能力,成功引進默沙東的預防型宮頸癌疫苗(HPV),并打開了業績爆發的窗口。
通過代理疫苗實現資金不斷積累的同時,蔣仁生沒有放棄疫苗自研。2008年,智飛生物收購安徽龍科馬,也就是如今安徽智飛新冠疫苗的生產商。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加速了智飛生物的發展。
今年3月17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同意緊急使用龍科馬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研發的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蔣仁生再一次“賭”對了。智飛生物的新冠疫苗獲批后,短時間內擴大銷售團隊,人員達到2508名,與其他企業形成明顯梯隊差異。
智飛生物,還能飛多久?
創業不易,守業更難。憑借著商業模式——“代理+研發”,智飛生物最高市值曾突破3500億元,蔣仁生也借此登上了重慶首富的寶座。在2021胡潤全球富豪榜中,蔣仁生家族以1700億元人民幣位列全球第61名,中國第20名。
實際上,智飛生物一直被投資者所詬病的,也是其商業模式。沒有新冠疫苗的成功,智飛生物一旦代理關系被解除,營收便會面臨斷崖式下跌。在此之前,智飛生物若以自研產品為主,年營收規模常年只維持在5億元左右。
而新冠疫苗這一突發事件,讓快速放量夯實了智飛生物的商業地位,但疫情常態化想必不能長久撐起疫苗的銷量,只有靠更多的產品,才能支持智飛生物龐大的銷售體系。
8月31日,智飛生物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自主產品已順利出口印尼、巴基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同時公司也積極拓展國際業務的布局和發展。
接下來,智飛生物還能怎么“飛”,還會“飛”多久?蔣仁生要如何才能保住龐大的銷售體系,并演進出新的商業模式?這些都是蔣仁生和智飛生物在未來企業布局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聲明:本文系藥方舟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站留言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