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1 15:13:13來源:藥智網瀏覽量:769
導讀:張自然博士撰稿
6月9日,國家醫保局官網發布《2021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標志著一年一度的醫保目錄調整工作正式啟動。
一、醫保基金承受能力如何
將有多少新藥納入醫保要結合我國醫保基金的承受能力,據前天國家醫保局公布的數據,2020年我國全國基本醫保基金總收入24846億元,比上年增長1.7%,總支出21032億元,比上年增長0.9%,收入增速跑贏支出,當其結存3814億元,比上年提高6.9%,而2019年醫保基金收入增速(10.2%)較支出增速(12.2%)落后了2%,相比2019年,醫保基金略有好轉,可見,醫保局成立以來實施的帶量采購、打擊騙保等控費組合拳效果初顯。
但醫保基金的壓力仍有增無減,據上月公布的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的占比為13.5%,比2019年(12.6%)多出了0.9%,65歲及以上的老人比2019年多出1460多萬,而醫療支出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的,此外,新冠疫情的爆發、新業態人員的參保以及“互聯網+醫藥”等新型服務業態的加速發展,都給醫保基金的承受能力帶來了新的挑戰。
所以,單從醫保基金的承受能力來看,今年的情況與去年沒有太大變化。
二、哪些調入?
據麥肯錫分析,2017年到2019年3年間,我國共批準了148個新藥上市,而不同治療領域的藥品談判的成功率相差很大,其中,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用藥談判成功率最高,分別達64%和56%,這與國家對慢性病的高度重視是分不開的,在2019年兩會上,總理就提出“做好常見慢性病防治,把高血壓、糖尿病等門診用藥納入醫保報銷。”
談判成功率位居其次是抗腫瘤新藥,為45%,癌癥最容易致貧,這是我國體制所不允許的,早在2018年4月1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就決定“對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并鼓勵創新藥進口”,隨后總理還就電影《我不是藥神》引發的輿論熱議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加快落實抗癌藥降價保供等相關措施。
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提高了人們對呼吸系統疾病用藥的重視,所以,前幾批國談呼吸系統疾病用藥談判成功的比例也較高,估計今年調入醫保的品類與去年相近,孤兒藥尤將受到重視。
2020年,國家藥監局又批準了48個新藥,其中,14個已經去年的談判進入了國家醫保目錄。
去年醫保談判對新藥的截至時間是8月17日,至今又有很多新藥獲批上市,預計將有更多進入醫保。
三、哪些調出?
去年共有119個藥品經談判成功進入醫保,這些藥品每年將增加280億元的醫保負擔,依據騰籠換鳥的原則,去年將醫保目錄內年銷售超過10億元的14個大品種拿出來進行談判,平均降價40%,擠出280億元的醫保空間,正好填補119個新進醫保藥品所需的醫保支出,估計今年仍用此法。
而具體目錄內的哪些藥品將被調出呢,昨天發布的文件對于醫保目錄藥品的調出原則明確:綜合考慮臨床價值、不良反應、藥物經濟性等因素,經評估認為風險大于收益的藥品,照此標準,已被納入各地重點監控合理用藥目錄的藥品將首當其沖,到現在為止,各省在國家版基礎上都已出臺了自己的重點監控合理用藥監控目錄,如內蒙古在國家版基礎上新增了39個品種、江西增加了15個、西藏增加了25個。
如按本次文件中“價格或費用明顯偏高”、“占用醫保基金量較多”等退出原則,則此前對納入國家集采呼聲較高的的部分中藥和生物藥也應引起重視。至于調出品種的規模,要視調入品種占用醫保基金的規模而定,量入為出。
四、進了醫保真能上量嗎?
進入醫保是否真能實現銷售的上升呢,據IQVIA統計分析,的確如此,以2017年談判成功進入醫保的36個藥品為例,在進入醫保后都基本實現了銷售量和銷售額的雙豐收,且銷售量的增速更加明顯,企業實現了以價換量的初衷,銷售量和銷售額的增速分別于2018年3季度和4季度達到高峰,銷售量于3季度末增速達到了202%、銷售額于4季度末增速達到了99%,此后增幅逐漸回調至常規增速。鑒于進入醫保后市場增量的誘惑,本次參與醫保談判的積極性仍將很高,今年的降價幅度仍將不低。
鑒于醫保基金的承受壓力,預計今年的調整,仍將是本著“騰龍換鳥、量入為出”的原則,不額外增加資金,而是由目錄內自我消化。
今年的醫保調整仍將經歷準備、申報、評審、談判和結果公布5個階段,將歷時半年,于11月公布結果,樂見更多的新藥進入醫保,以實現國家鼓勵創新、提高患者用藥可及性的初衷。
聲明:本文系藥方舟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站留言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歡迎報名8月26-27日蘇州舉辦的 中國生物藥CMC國際峰會 (點擊下方圖片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