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6 16:21:28來源:醫藥經理人瀏覽量:628
施展所著的《溢出:中國制造未來史》曾說過,很多后發國家都嘗試過制定產業政策,但大多失敗了,只有一小部分取得了成功。這一小部分成功的,都有個基本特征——其產業政策都是出口導向的。反過來說,走進口替代道路的都失敗了。臺州的原料藥就是在出口導向的過程中走出來的。
上世紀90年代,國外原料藥的利潤逐漸降低,原料藥的生產中心需要轉移到成本較低的國家。浙江臺州地處東部沿海,瀕臨東海,港灣優良,交通便利,利于原料藥外輸,加之有化學基礎,成為原料藥生產基地的不二選擇。
01、臺州10家上市藥企,大部分主營業務為原料藥
臺州30多年以來孕育了超過1600億市值的上市企業,其中近900億的上市企業的主營業務是原料藥。
總部在臺州的上市企業:
臺州的上市企業主要分為兩類:
第一類,原料和制劑并重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華海和海正。
華海藥業原料藥優勢領域主要在普利類、沙坦類藥物。2020年上半年的銷售業績中,成品藥銷售營業收入15.79億元,原料藥及中間體銷售15.76億元,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47.76%和47.66%,利潤比例分別為53.80%和41.72%。
2020年海正藥業的年報,醫藥制造的營業收入為59.63億元,醫藥商業為50.46億元。醫藥制造占海正藥業的整體收入為54%,其中成品藥營業收入為46.60億元。醫藥制造扣除成品藥的營業收入初步推斷是原料藥和中間體的收入,為13.02億元,基于此推斷海正藥業原料藥及中間體營業收入占比為11.83%。
第二類是原料藥為主
九州藥業、天宇股份和司太立是代表性企業。
九州藥業98.38%的收入都是來自于原料藥及中間體。其中2020年上半年特色原料藥及中間體營業收入4.94億元,占比52.24%,專利藥原料藥及中間體營業收入4.36億元,占比46.14%。磺胺類抗菌藥、酮洛芬、格列齊特、奧卡西平和卡馬西平原料藥及中間體是其主要特色產品。
天宇股份的原料藥2020年上半年收入8.78億,對應收入比例65.99%;中間體收入4.44億,占比33.39%。天宇股份的收入來自于外銷的有9.37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70.36%,內銷僅占29.64%,對應收入3.95億元。
司太立2020年上半年業績達到10.97億元,其中造影劑產品營業收入6.70億元,占營業收入比例的92.84%。喹諾酮產品業績不及5000萬元,占營業收入5.91%。由此可見司立太的主營業務主要還是的原料藥及中間體的研發、生產及銷售。
臺州原料藥的國內競爭對手,有來自同是浙江橫店的普洛藥業(總市值322.23億元),寧波的美諾華(總市值47.29億元)、紹興的新和成(總市值815.42億元)和浙江醫藥(總市值134.92億元)。浙江以外的競爭對手主要是具歷史傳承背景的國企/國企改制企業,例如石藥集團(1089.61)億、華北制藥(145.14億)、東北制藥(總市值62.94億)。
02、國際化與一體化發展路徑
一般產業界將原料藥分為特色原料藥和大宗原料藥,通常來說,特色原料藥是用于特定藥品生產的原料藥,一般指原研藥廠的創新藥在藥品臨床研究、注冊審批及商業化銷售等各階段所需的原料藥以及仿制藥廠商仿制生產專利過期或即將過期藥品所需的原料藥。
特色原料藥根據化學小分子的專利期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專利藥原料藥及中間體,主要是擁有專利的客戶選擇定制模式,目前定制模式主要有兩種:合同定制生產模式(CMO)和合同定制研發生產模式(CDMO)。
第二種是首仿藥及原研藥物處于專利保護后期的產品的原料藥及中間體。這要求較強的專利破解能力,針對專利所保護的范圍和期限,根據不同的目標合成不同的原料藥。
第三種是無專利保護且技術成熟的原料藥,這類原料藥通常上市的企業較多,仿制藥企業可以直接向原料藥企業采購,但如果該原料藥被某家原料藥企業壟斷控貨,仿制藥企業不一定能夠獲得最有競爭力的價格和質量最好的原料的供貨,甚至可能壟斷的原料藥企業為了自己(含戰略合作)的企業實現原料制劑一體化而停止供貨。
臺州曾經用犧牲生態環境來換取的經濟發展,早在國家集采前,臺州早因為環保壓力下倒逼臺州原料藥企業向產業鏈高端延伸發展。基于特色原料藥產業發展的基點,國際化和特色原料藥從上游原料藥向下游制劑的一體化延伸都是特色原料藥產業發展的方向。
近幾年,不限于臺州,國內原料藥企業和制劑企業都在以各種方式實現原料制劑一體化,并且更積極走出去布局海外市場:北陸藥業收購海昌藥業、司太立收購競爭對手海神藥業(IMAX愛爾蘭)、仙琚制藥收購下游客戶意大利Newchem、美諾華和先聲的合作、司太立和恒瑞醫藥的合作(碘帕醇、碘海醇)。
2013至2019年,除了普洛藥業、奧翔藥業,國內特色原料藥公司均保持較快的固定資產擴張率,2018年至2020年,美諾華、天宇股份、司太立、仙琚制藥、同和藥業都呈現加速擴張的趨勢,其中的原因既有相關產品供給端調整帶來的擴產機會(美諾華、天宇股份)、也有規模化效應下橫向拓展(司太立、仙琚制藥、同和藥業)、還有原料藥制劑一體化的布局(仙琚制藥)。
國際化方面,從美國DMF(原料藥備案)及歐盟COS(原料藥備案)申報情況看,中國已經超越美國及歐盟前五國家,成為全球第二大DMF申報數的國家。下一步的目標是挑戰印度。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仿制藥制劑企業未必愿意出口。國內的仿制藥制劑企業不愿意國際化的原因一方面是國內的制劑的整體成本比印度高,沒有競爭優勢,而且國際化需要接受歐美GMP的飛行檢查,設施和管理成本投入較高;另一方面,美國和歐洲有的仿制藥價格相對于國內來說非常低,還不如努力深耕國內市場。
國內的仿制藥制劑企業出海意愿低,這意味著國內原料藥產業就不能抄印度原料藥產業的發展路徑作業,需要在國外并購仿制藥制劑企業,例如仙琚制藥。
03、落寞小分子藥物對原料藥的影響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小分子藥物的落寞可能會進一步影響小分子原料藥的市場。
近期的PD-1/PD-L1單抗上市后拿下多個腫瘤適應證,基因療法、細胞療法等多種創新生物技術的層出不窮。無論是世界的產品市場規模排名,還是主流投資機構的偏好,大分子治療方法已經成為了“主流”。
2000年全球銷售額Top10創新藥中8個為小分子藥物,從2008年開始Top10銷售額創新藥中的小分子藥物還能勉強占領半壁江山,到2019年Top10中僅有4個為小分子,小分子藥物沖頂銷售額TOP1越來越難,小分子創新藥物在整個市場銷售額中的占比也呈現逐步下降趨勢。
上個世紀末到本世紀初,小分子藥物研發的突飛猛進很大程度依賴于疾病新靶點和疾病指征的發現,以及有機合成化學的爆發式發展與各類檢測技術的進步。通常,化學藥庫里面要有足夠的分子供你篩選,在庫里面找到一個或多個符合要求的苗頭化合物(Hit),經過層層結構優化得到先導化合物(Lead)、候選化合物(Candidate),再經過系統的臨床試驗充分驗證安全性與有效性,才能得到患者使用的藥物。疾病指標和靶點的發現讓數百萬計的小分子藥物可以被這些疾病指標和靶點篩選,進而促使了小分子新藥的大爆發。
雖然說化學藥物小分子庫到現在還在逐年增長,但是分子的類型和多樣性的增速卻在逐年降低,促進小分子藥物研發突破的主要還是新的靶點和疾病指征的發現。新的靶點和疾病指征發現后,目前主要是用新的靶點不停地篩舊的化合物庫,因此不少已上市的小分子藥物經常會被報道發現新的靶點并開發新的適應證。
針對小分子化學庫的儲備增長較緩的現象,科學家通過組合化學(Combinatorial Chemistry)、DNA編碼化合物庫(DNA Encoding Library,DEL)等技術來擴充化合物庫,但這些技術依然逃離不了現有的經典有機合成反應,同時對反應條件還有嚴格的要求,受限的化學反應類型限制了化學分子類別可拓展的上限。
資本更偏好小分子化學庫的原因,主要還是小分子新藥相對于大分子療法,專一性相對較差,研發成功率較低(大分子往往靶標確認后成功率相對較高),產品生命周期受限于該藥物的專利(專利到期后會被仿制藥企業迅速仿制),大分子療法往往有仿制壁壘,產品生命周期除了看專利還看技術難度。
小分子藥物的發展受限必然會影響特色原料藥企業,有專利保護限制的已上市小分子藥物越來越少,如果小分子藥物的上市數量進一步減少,那么原料藥企業只能針對現有的小分子進行競爭,技術總有一天能突破的,原料藥企業最后就只能拼價格成本了。
臺州所優勢的特色原料藥企業都主要集中在一些成熟的產品領域。如果要挑戰印度,我國在首仿藥和專利后期的原料藥的供應商必須增加,競爭力也要加強;一些目前只能依賴進口也需要有研發實力的原料藥企業獨立開發。
時勢造英雄。
由于過去市場需求、地緣因素、國際形勢、歷史沉淀共同鑄成了臺州這座中國原料藥之城。
環保因素限制國內原料藥的產能,臺州原料藥企業先于國內大部分企業做升級。疫情下加速了臺州的原料藥企業出海,國內2021年全面集采等政策倒逼原料制劑一體化,對于已經積極布局國際化和制劑一體化的臺州原料藥企業短期而言是利好。
來源:醫藥經理人
聲明:本文系藥方舟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站留言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