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鉑醫藥1年股價大漲500%,管線被諸多大藥企“爭搶”,云頂新耀在腎科疾病領域打造商業化護城河,康寧杰瑞牽手Pharma、締造新爆點……它們的絕地反擊,印證了“聚焦長板比補齊短板更重要”的商業真諦。曾“岌岌可危”、甚至“半死不活”的本土Biotech,在過去一年里深刻撰寫了一部“絕地反擊啟示錄”。E藥經理人根據公開數據,挖掘出了在港交所所有的“-B“企業中,市值漲幅最高的五家Biotech——云頂新耀、和鉑醫藥、康寧杰瑞、基石藥業、嘉和生物。其中,過去一年里市值漲幅最高的和鉑醫藥達490%,最低的康寧杰瑞也達64%。五家公司一年時間市值增長總和高達206億港元。值得注意的是,他們也都曾位列“中國醫藥創新企業100強”榜單。E藥經理人也試圖從他們經歷重創后股價與市值跌至“冰點”,之后或借BD交易重構價值,或是以產品商業化成果打破困局的蛻變經驗中,探索行業生態進化的底層邏輯。當資本退潮暴露行業虛火,唯那些沒有忽視“價值創造”的公司,才有資格見證黎明破曉的時刻。其實自2023年以來,BD交易成為諸多本土Biotech的“鍍金神器”,對于和鉑醫藥、康寧杰瑞、嘉和生物三家港股“-B”上市公司來說,更是“救命稻草”。這三家Biotech市值一年來漲幅分別達490%、64%、89%。影響最大的就是近期獲得阿斯利康認購股份的“明星”和鉑醫藥。自2024年年底以來,和鉑醫藥在一筆筆BD交易的加持下,股價開始飆升。具體而言,和鉑醫藥股價與市值分別從一年前的1.38港元/股、10.6億港元漲到了今天的7.93港元/股、60.05億港元,漲幅近500%。以其目前漲勢來看,短期內回歸二級市場“寒冬”前的水平,也不足為奇。最新的交易顯示,阿斯利康將以每股1.38美元(約10.74港元)認購和鉑醫藥9.15%股份,總金額約1.05億美元,認購價較3月21日收市溢價37.2%。與此同時,阿斯利康還將取得兩項臨床前免疫學項目的授權許可選擇權,并將提名更多靶點由和鉑醫藥開發新一代多特異性抗體療法。除此之外,和鉑醫藥和阿斯利康還在2022年、2024年達成了兩項合作,總金額也接近10億美元。從和鉑醫藥官網披露的合作情況來看,基于其抗體研發平臺,合作伙伴遍布國內外,包括共同研究和共同開發合作的科倫博泰、正大天晴;產品對外授權合作的阿斯利康、艾伯維、石藥、華潤生物;技術授權合作的禮來、信達。有公開數據顯示,和鉑醫藥對外達成合作數量達到了45次。從中也可以窺得和鉑醫藥戰略的與眾不同,從10年前成立以來,其重心僅聚焦于新藥開發與臨床,似乎后續商業化并不在其規劃之內。最典型的就是和鉑醫藥核心產品之一巴托利單抗,該產品雖然是其從HanAll Biopharma引進,但在2022年,和鉑醫藥再次將該產品的國內權益授權給了石藥。嘉和生物的故事與和鉑醫藥大不相同。經歷上市2年半股價跌超9成、成立15年僅一款生物類似藥上市、創始人出走的嘉和生物,在2023年6月再次遭遇重創——其進入審批上市程序三年的PD-1杰諾單抗,被國家藥監局拒絕批準。自此之后,嘉和生物的股價一蹶不振。轉折點發生在2024年8月,“沉寂”已久的嘉和生物突然官宣了一筆NewCo合作,將CD20/CD3雙抗管線授權給海外初創公司TRC 2004,受此消息影響,嘉和生物股價一度漲超10%。嘉和生物再次大漲則在2024年10月,宣布將與億騰醫藥通過合并方式收購后者。這筆被稱為港交所設立“18A”規則以來第一筆反向收購的交易,使得嘉和生物在消息公布當天盤中漲幅一度高達90%。有意思的是,在這筆交易中,似乎雙方都能達成所愿,嘉和生物引入資金可以繼續做研發,億騰醫藥也通過“反向并購”的間接方式完成了上市夢。康寧杰瑞,也以BD等方式印證了創新底色,逆風翻盤。此前,在康寧杰瑞雙抗產品研發屢屢受挫的過程中,其股價也“跌跌不休”,尤其是在2023年11月14日,康寧杰瑞股價當日跌幅達22.59%,總市值一天蒸發了近30億港元。不過自2024年下半年以來,康寧杰瑞的股價與市值回暖跡象明顯,截至今日收盤,已從最低點2港元/股,漲回到7.2元/股,總市值也回歸到了69.26億港元。康寧杰瑞的股價與市值回暖離不開其ADC產品BD交易的東風,分別是2024年6月,康寧杰瑞與ArriVent BioPharma達成ADC產品交易;同年9月,康寧杰瑞再次將ADC產品JSKN003授權給了石藥,前者交易總額6.16億美元,后者總額達30.8億元。值得一提的是,通過這兩筆交易,再加上2024年年初的與Glenmark的PD-L1合作,康寧杰瑞預計2024年全年實現盈利不少于人民幣1.5億元,首次實現年度盈利。如果說和鉑醫藥、嘉和生物、康寧杰瑞的“逆襲”是靠BD交易,股價與市值漲幅達196%、309%的云頂新耀和基石藥業,其翻盤則來源于自身的商業化成果。或許10年后,再回看云頂新耀的股價走勢,誰也想不到這家Biotech的股價曾一度跌至不到6港元/股,而僅僅在兩年半之后,云頂新耀就重回高峰。云頂新耀的故事還要從其首款新藥拓達維(戈沙妥珠單抗)說起,作為全球首款獲批上市的TROP-2 ADC,自云頂新耀將其引入國內市場后,便一直與公司深度綁定。然而自2022年云頂新耀官宣與吉利德“分手”,公司股價不僅在當天暴跌19%,此后也急轉直下,在2022年10月驟降至5.98港元/股的歷史低點。不過,也正是這次傷筋動骨式的“分手”,不僅讓云頂新耀重振旗鼓推出了依拉環素(依嘉)和布地奈德腸溶膠囊(耐賦康)兩款商業化產品,證明了商業化能力,還擺脫了只依賴引進模式的行業形象。據悉,依嘉上市后首個完整年在未進入醫保的情況下營收超過2億元,耐賦康自2024年5月在國內首次開出處方后僅一個多月,銷售收入高達1.673億元。今年進入3月以來,云頂新耀從mRNA腫瘤治療性疫苗EVM16完成首例患者給藥,到通用型現貨腫瘤治療性疫苗EVM14,云頂新耀股價在不到一個月時間里漲幅就高達23%,總市值也暴增46億港元。值得一提的是,云頂新耀預計到2030年,公司的產品收入能實現100億元銷售峰值。基石藥業的逆風翻盤與云頂新耀極為相似,都是在低谷期敢于“斷臂”。截至3月25日下午收盤,基石藥業股價達3.31港元/股,總市值42.51億港元,相較于一年前翻了數倍。同在2022年,云頂新耀選擇與吉利德“分手”,基石藥業則關閉了試運營階段的蘇州工廠,同時還精簡了商業化團隊。這也導致基石藥業的股價一度低于1港元/股,市值最低點也在10億港元上下,僅是基石藥業曾經最高峰的二十分之一。不過,與云頂新耀不同的是,基石藥業選擇將手中的核心產品授權給商業化能力更強的Pharma公司,例如與輝瑞合作舒格利單抗在中國的開發及商業化權益;與艾力斯合作普拉替尼的國內獨家商業化推廣權;與恒瑞合作阿伐替尼的商業化。“輕量上陣”的基石藥業在2022年和2023年大幅減虧數億元,2024年上半年實現了首次盈利,凈利潤達到近1600萬元。不僅如此,基石藥業的新藥研發管線與國際化也同步進行,其舒格利單抗還于2024年在歐盟獲批,成為首個成功出海的國產PD-L1單抗。與此同時,基石藥業的ROR1 ADC、PD-1/VEGF/CTLA-4三抗也臨床進展迅速,前者的開發進程位列全球前二。其實從云頂新耀和基石藥業的逆襲之路來看,兩家公司雖然都及時“斷臂”,并憑借商業化成績讓二級市場投資者重估其價值,但也提供了兩種不同的商業化思路。云頂新耀的經驗是瞄準到“藍海”管線,并果斷聚焦于此;基石藥業則是敏銳覺察到市場風向時,敢于重構企業戰略,并始終堅持差異化產品。當然,兩家逆襲之路的共同價值是,證明擺脫引進模式后,本土Biotech依然能獲得成長和突破。
聲明:本文系藥方舟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站留言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