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6 14:50:31來源:瞪羚社瀏覽量:569
榮昌生物去年創下了當年全球最大規模生物醫藥IPO記錄,如今距離香港上市不足4個月,3月2日又傳出公司與華泰聯合證券簽署輔導協議,正式啟動A股二次上市。
3月12日,榮昌生物宣布泰它西普獲NMPA批準上市,用于“自身抗體陽性的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成年患者”的治療。
截止周五收盤,榮昌生物報收548.13億港元市值(對應460億人民幣),距離發行市值296.84億港元,上市來漲幅高達85%。
那么疊加即將A+H上市、重磅品種獲批雙重利好的榮昌生物,是否具備成長為千億市值藥企的潛力?我們不妨來跟蹤一下。
一、泰它西普國內獲批上市,有望成長為百億級的重磅品種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一直以來都是國際醫學要解決的難題,這個領域有著巨大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泰它西普是60多年來首款在中國獲批上市的治療SLE國產創新藥,治療效果優異,有望填補全球治療空白。過去60年里,美國FDA僅批準過一款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藥物-GSK的貝利木單抗。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紅斑狼瘡中最嚴重的類型,目前全球SLE患病人口約為770萬人,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860萬人。在中國,SLE患者約為100萬。
作為過去SLE唯一治療藥物的貝利木單抗,2019年已于國內獲批上市,當年全球銷售額約為7.83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貝利木單抗在美國的年度治療費用約為4.2萬美元,中國的年度治療費用約為15萬元,在患者援助項目下,年度治療費用可降至8萬元。
對比全球唯一治療藥物貝利木單抗,盡管泰它西普沒有與貝利木單抗進行頭對頭試驗,但在臨床數據上,泰它西普治療SLE的整體效果均優于貝利木單抗。
早前有小道消息傳出,泰它西普定價每只2500,一周注射兩只,年均治療費用為24萬人民幣,這個消息定價明顯高于貝利木單抗。
而榮昌生物董事長及執行董事王威東曾公開表示:“旗下醫治紅斑狼瘡藥物泰它西普的定價,會視乎病患的支付能力,及參考競爭對手的定價標準而定,將爭取該藥品納入國家的醫保目錄。”
據中金預計,榮昌生物將在2023年實現盈虧平衡,泰它西普銷售額將在2034年達到97.9億元人民幣的銷售峰值。
另外,目前國內的視神經脊髓炎頻譜系疾病(NMOSD)及類風濕性關節炎(RA)適應癥和美國SLE適應癥的三期臨床都已經在進行中,后期中美兩地上市和國內適應癥的拓寬也會加速泰它西普的放量。
二、競爭異常的ADC研發競賽中,眾多機構為何獨搶榮昌生物的份額?
早在榮昌生物港股IPO之前,前兩輪融資份額已呈現“搶破頭”的狀態,好像也就是在榮昌IPO后,整體市場對于ADC管線的價碼估價也是水漲船高,研發賽道也隨即變得擁擠。為何榮昌生物依然是受到一級機構和二級市場資金的青睞?
從全球視角來看,Immunomedics和第一三共已迭代到第三代ADC產品,日本第一三共的DS-8201在乳腺癌適應癥上表現出了強勁的療效,阿斯利康用高達60億美元買其的商業授權。榮昌生物的RC48為第二代ADC,國際化競爭力十分有限。
但榮昌生物的RC48和百奧泰8001,最后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結局,核心原因在于CMO和各自帶領的臨床研究團隊。
RC48在乳腺癌主要重磅領域沒優勢,刁鉆的切入到細分的小分型領域,成功的在HER2陽性胃癌和HER2陽性尿路上皮癌占住了坑位。而百奧泰最終因死扛乳腺癌而陷入了失敗的泥潭。
以尿路上皮癌為例,該類癌癥發生轉移或不能手術切除時一線治療方法是含鉑類藥物的化療方案,一段時間后化療敏感性下降需要展開新的治療方法,國際上先后批準了幾個抗PD-1/PD-L1抗體藥物用作二線治療,但整體緩解率僅20%左右,療效并不顯著。而榮昌生物RC48的II期臨床結果顯示:客觀緩解率達到51.2%,疾病控制率高達90.7%。(目前尿路上皮癌的Her2-ADC項目僅有2個,一個是RC48,另外一個則是DS-8201),競爭格局良好。
兩者對比之下,榮昌生物何如意博士價值就凸顯出來了。
何如意博士(右二、榮昌生物首席醫學管),擁有17年的美國FDA臨床審批官的經驗,在IND/DNA方面經驗豐富。2018年10月起擔任國投招商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醫藥健康首席科學家。自2016年7月至2018年10月,為NMPA藥品審評中心的首席科學家。
之所以近年越來越多藥企頂薪招募CMO,一句“行話”道破天機:差勁的CMO可能會將好項目“做壞”,而優秀的CMO則可能將不太好的項目至少做到“非劣”效果。
舉個最經典的例子,在爭奪非小細胞肺癌一線治療的經典天王山之戰中,K藥憑借KEYNOTE-024關鍵III期研究逆襲,O藥卻在CheckMate-026研究中敗北。有人事后分析原因,認為K藥在臨床試驗設計上通過PD-L1這一分子標記物的表達水平篩選了最佳患者,是其取勝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一戰奠定了K藥全球王者的地位,除了藥物本身,也是CMO領導下的醫學團隊的功力比拼。
說到最后,其實是“人的價值”,創新藥是以研發為導向的人才密集型產業,人對于公司顯然是最核心的資產。好的領導團隊能使企業迸發出超乎想象的核心競爭力,這也是為什么如再鼎醫藥的杜瑩博士、加科思的王印祥博士等能夠有成群的機構給與支持,榮昌生物擁有“房健民+何如意”等頂配組合,獲得市場溢價不難理解。
三、其他管線的布局
榮昌生物成立以來,已經形成了融合蛋白平臺、抗體-藥物偶聯物(ADC)平臺和雙功能抗體平臺等藥物開發平臺,開發出了RC28、RC48等已經上市或即將上市的重磅品種。
除RC28、RC48之外,我們再來看看兩個榮昌生物已經進入臨床的品種:
●RC28:眼底新生血管疾病是全球中老年人群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市場主流使用眼底抗VEGF藥物治療,抗VEGF藥物能有效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并促進已有的新生血管消退,康弘藥業的康帕西普則是主要的市場參與品品種,但只能“治標”。
榮昌的RC28是潛在“康帕西普的升級版”,VEGF和FGF這兩種生長因子是血管生成的關鍵途徑調節因子,RC28是雙靶點作用,可以阻斷VEGF和FGF家族中的血管生成因子,從而有效減緩新生血管的生長,最終減緩疾病進展。目前處于臨床一期,展現了良好的安全性。
●RC108:RC108是靶向c-MET的抗體偶聯藥物,也是公司自主研發、第三款進入臨床研究的ADC。
c-Met是一種特征明確的致癌基因,與多種癌的發生和轉移密切相關。研究表明,許多腫瘤病人在其腫瘤的發生和轉移過程中均有c-Met過度表達和基因擴增。c-Met已成為繼EGFR、ALK之后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又一重要分子治療靶點。
針對該靶點,國外進展最快的是艾伯維開發的ABBV-399,正在進行非小細胞肺癌的2期臨床試驗。另外,國內恒瑞醫藥的SHR-A1403已在中國和美國獲批臨床研究,正在我國開展治療晚期實體瘤患者的1期臨床研究。
總結:我們在前文《創新藥企的投資選擇:去最好的夜店,泡最靚的妞!》中提到,創新藥企的投資關注的重點,無非是“人、管線、機構”,前兩點無疑是重中之重,榮昌的管線本已站在舞臺中央的聚光燈下,公司如何兌現市場預期和源源不斷的提出新管線Idea,成為了唯一的問題。
作為新生代最有望成為BigParma的Biotech,榮昌生物能夠上千億市值,或許不是戲言,而是一句需要時間的大實話。
來源:瞪羚社
聲明:本文系藥方舟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站留言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