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8 14:45:48來源: 醫藥魔方瀏覽量:381
2024年下半年,在資本市場趨于謹慎,上市即破發的環境里,同源康醫藥成功在港股敲鐘,當天股價一度飆漲近20%。而后這家Biotech的股價更是出奇強勁,短短四天里上漲近80%。截至15日,同源康醫藥的市值已近90億港元。
同源康醫藥讓市場感到詫異的,不只是其股價表現與當下市場環境形成鮮明反差,還有支撐它這一亮眼市值表現的兩款核心產品,都已有上市的爆款藥物,且聚焦的是“內卷”嚴重的大病種領域。
回溯同源康醫藥最初成立時,掌舵者吳豫生為這家Biotech設定的目標,是要在5年里實現上市,并最終成長為一家Biopharma。
在創新至上,反內卷的時代,同源康醫藥的選擇似乎顯得有些“另類”。然而,這些看似難以理解的選擇背后,蘊含的卻是樸素的邏輯。
“產品必須要有差異化和臨床優勢,只是me-too肯定行不通。而大病種,意味著更廣闊的市場。”
在接受醫藥魔方Invest專訪時,這位擁有近30年制藥經驗的行業老將,道出了他的見解。在MNC多年的項目管理經驗,讓同源康醫藥董事長吳豫生在執著創新研發外,還對市場有著更為深刻的洞察。
而憑借產品的創新優勢,以及這位行業老將的穩健,同源康醫藥在創新藥登高跌重的幾年里,依舊每年實現融資,并最終走向IPO。
“不要把自己抬太高,只要有實實在在的項目,估值就交由市場來評判。”吳豫生誠懇地說,“融資的資金是用來開發出產品,這個最關鍵。”
同源康醫藥在資本市場的優異表現,雖主要源自兩款大品種的氘代藥物——艾多替尼片TY-9591和TY-302,但其卻并不止步于氘代研發。
同源康醫藥最為市場所熟知的產品,非TY-9591莫屬。作為奧希替尼的氘代藥物,它也是全球首款在三期臨床里,選擇“奧希替尼”作為對照組的國產三代靶向藥。
在眾多EGFR三代靶向藥里,奧希替尼素來是佼佼者,也是阿斯利康的王牌產品。自上市以來,奧希替尼銷售額便穩步上升,今年前9個月,其銷售額已超40億美元,全年有望突破60億美元。
TY-9591敢于跟這一賽道的王者正面交鋒,很大程度歸因于同源康醫藥對其氘代技術深厚底蘊的自信與底氣。
“我們兩款氘代新藥產品的優勢在于氘代位點, 比如TY-9591的氘代位點改善了奧希替尼的藥物代謝,其產生體內副作用的主要代謝物(占~11%)AZ5104在人體內減少了50-60%,TY-9591的安全性遠好于奧希替尼。
對于肺癌腦轉病人,需要更高的劑量,TY-9591可以提升劑量到160毫克,而安全性與奧希替尼80毫克對等。TY-9591和TY-302的氘代率都維持在98%以上甚至到99%。”吳豫生說道。
而這一水平,已經在全球前列。他解釋稱:“并非所有創新藥都可以氘代,而必須看氘代位點是否可以改善原來新藥的藥物代謝,而且是臨床上能顯示安全性和有效性更好的改變。”
事實上,創建同源康醫藥布局氘代藥物之前,吳豫生并非一開始就在該領域扎根,而是在先靈葆雅專注研發用于治療血栓、肥胖癥及阿爾茨海默病的新藥。
之所以選擇此路線,與吳豫生在MNC多年的項目管理經驗,以及在學會擔任會長,洞察中美兩地市場息息相關。
“當初考慮到中國創新藥的投資環境,開發慢病的周期太長,決定還是布局腫瘤領域,另外新藥的失敗率很高。一項數據顯示,美國的腫瘤產品進入臨床,且最后成功上市的概率只有8%。而國內可能只有6%左右。”吳豫生說道。
基于對市場和產業的判斷,吳豫生及同源康醫藥選擇了成藥性更有保障的氘代路線,并在此基礎上,走差異化競爭,將氘代藥物做出臨床優勢,讓本是me-too的藥物直接變成me-better甚至是best-in-class。
與此同時,這些產品聚焦的疾病領域,必須是有臨床需求的大病種。在吳豫生看來,如此才能擁有大品種,在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2017年,在投資方博遠資本牽頭下,同源康醫藥成立。隨后這家Biotech分別獲得了博遠資本引薦的TY-9591,和從吳豫生就職董事長兼總裁的泰基鴻諾引進的TY-302,博遠大力支持產品選擇及人才引進。
這兩個產品如今也成了同源康醫藥的兩大王牌,并奠定了這家Biotech深耕的兩大主要疾病領域——肺癌和乳腺癌。
“TY-9591和TY-302瞄準的市場空間都很廣闊。前者聚焦的肺癌尤其是肺癌腦轉的病人,預估每年新增患20萬人左右,體量非常大。而TY-302針對CDK4/6,也是乳腺癌里最大的靶點,患者人群在30萬左右。”吳豫生介紹道。
目前,同源康醫藥正圍繞上述兩大疾病領域,將產品管線做深做廣。
從臨床優勢來看,與上市的奧西替尼相比,在同等劑量上TY-9591雖具有相似的藥效和開發特性,但藥物代謝特征不同,能夠顯著減少毒性代謝產物AZD5104 (TY-9591-D1) 的產生,降低毒副作用,具有更寬的臨床治療窗口,在更高的劑量上安全性與低劑量的奧西替尼類似。
此外,TY-9591也在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治療上,展現出了具有顯著競爭性的優異臨床療效和良好的安全性,有很好的血腦屏障穿透能力。
而在將氘代藥物做出差異化競爭優勢的情形下,同源康醫藥的研發布局也開始不斷進化迭代,尋求新療法的開發。
在CDK領域,同源康醫藥是唯一一家研發針對CDK家族不同成員的多款候選藥物的公司。其中,TY-0540是同源康醫藥自主研發的新一代口服、高效小分子選擇性CDK2抑制劑,目前臨床Ia即將完成,屬于全球領先。
在此之前,盡管CDK4/6抑制劑極大改變了ER+/HER2-乳腺癌的治療格局,但仍存在一個巨大挑戰,即CDK4/6抑制劑的原發和獲得性耐藥。TY-0540的開發,便旨在應對這一挑戰。
在臨床研究中,TY-0540已在高達40mg/kg (BID)表現出優異的耐受性,及臨床Ia表現出對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初步療效。
以TY-9591和TY-302兩張王牌為基礎,過去數年里,同源康醫藥已構建起了11款具備差異化競爭的藥物產品管線,并不斷拓展其它新興療法。憑借專業優勢和研發實力,同源康醫藥也一路獲得資本支持。
從2017年成立起,吳豫生帶領著同源康醫藥,保持每年一輪融資的節奏,上市前融資總金額已超過9.78億元。
同源康醫藥高歌猛進的年頭,正是中國創新藥發展的第一個大周期。面對外部環境潮漲潮落,同源康醫藥的穩步前行,很大程度歸因于掌舵者吳豫生始終有自己的判斷和堅守。
“其實前幾年,業內都在追求做first-in-class,但現在風向已經有所變化。原因就在于,大家都理解FIC的成功率很低,它必須做,但比例不能太高。”吳豫生說道。寒冬之際,“投資人更多要看你的產品管線里是否能有產品上市,如果是具備差異化的大品種,就可以支撐公司有一個好估值。”
同源康醫藥最初立項時所確定的開發氘代藥物路線,此時便展現出了優勢。“如若產品能做出差異化,比如解決奧希替尼耐藥的問題,同樣也能收獲投資者青睞。”吳豫生說道。
去年,同源康醫藥經歷了吳豫生眼中時間最長且最艱難的一輪融資,但最終,同源康醫藥依舊收獲了近2億元的D輪融資。
如此種種,都離不開吳豫生對市場冷靜清晰的判斷和精準把握。尤其在創新藥估值飆升的那幾年,吳豫生克制審慎的態度,讓同源康醫藥堅持住了“小而美”的路線,并得以有今日的表現。
“估值漲太快,其實對公司發展會有限制。因為高估值的背后,必須要有產品管線、產品上市預期、以及能給投資者帶來多大回報等因素支撐。”他坦言道。
于他及同源康醫藥而言,“估值始終是給別人看的。”換句話而言,“融到的資金,最根本還要用來發展公司,將產品開發出來,這是最主要的。”吳豫生強調。這種腳踏實地、專注于產品開發的務實態度,在過去數年里已深深烙進了同源康醫藥的骨子里。
眼下,同源康醫藥跑得最快的王牌產品TY-9591,已獲中國藥監局同意開展關鍵性Ⅱ期臨床試驗用于申請附條件批準上市,預計2025年Q1提交新藥上市申請(NDA),并計劃于2025年Q4在中國獲批上市。
同源康醫藥對該產品寄予了厚望,“只要有大品種上市,股價表現都會非常好。不管是在國內還是美國上市,很多創新藥企都是依靠一款主打產品撐起了80%左右的市值。”
“我們預計TY-9591的銷售峰值不會低于20億元。”吳豫生透露。事實上,無論是在科創板還是港股18A,目前能有大品種銷售的Biotech/Biopharma并不多。在他看來,無論二級市場上如何風云變化,投資者關注的重點還是公司基本面。
如今,同源康醫藥在港交所上市,已實現了這家公司當初成立時所設定“五年內完成上市”的第一個目標。
下一步,吳豫生并不打算止步研發,僅讓同源康醫藥成為一家Biotech,而是志在將這家公司打造為一家Biopharma。“為此,我們需要建立研產銷一體化的能力,也要出海。”他說道。
百濟神州與安進的合作,是吳豫生認為頗具啟示意義的經典案例,“當年百濟神州跟安進合作前,就是具備研產銷能力的Biopharma,所以才能與安進的合作,拿下其產品在國內市場的商業化權益。”
于同源康醫藥而言,新的起點是TY-9591上市,吳豫生篤定這將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一旦TY-9591上市,產生了不錯的現金流,同源康醫藥就可以著手做這件事。”
過去兩三年,創新藥估值一飛沖天時,已有不少Biotech將建廠擴產能視為做大估值的必須。然而,在那個時間里,同源康醫藥一反常態,并沒有緊跟“熱潮”。
“這個事情我們肯定會做,但在哪個節點上來做,卻有講究。”回想當初的選擇,吳豫生解釋稱,“在我們尚未有能力來支撐一個龐大的生產銷售團隊,肯定不做。”
正是這份克制與務實,讓同源康醫藥得以繼續前行。眼下,隨著TY-9591的開發進入后期階段,吳豫生已經帶領同源康醫藥,在浙江省湖州市建立了內部cGMP合規生產廠房,預期于2025年底前開始商業規模生產。
據同源康醫藥招股書介紹,這一生產廠房的建筑面積為39,000平方米,其車間一設計年產能約為1.5億片或顆。
與此同時,同源康醫藥正加速布局商業化。吳豫生透露,一方面,TY-9591和“內部關鍵產品”TY-2136b等都在積極尋求與海外公司合作。
“我們并不介意是以BD還是NewCo的方式進行,最理想的情況是與MNC合作,或者跟海外一家規模比較大的Biotech合作。”吳豫生說道,在他看來,康方生物與Summit的合作,便是相得益彰,值得稱道的一次成功案例。
另一方面,圍繞中國市場的商業化,同源康醫藥在自建銷售隊伍的同時,則會傾向先跟國內幾家頭部大藥廠合作。
以TY-2136b為例,2020年,同源康醫藥就將在大中華區開發、生產及商業化TY-2136b的權利授予麗珠醫藥,該產品是一款用于治療實體瘤的口服ROS1/NTRK抑制劑,已在多種動物模型中展現出其有潛力解決現有ROS1/NTRK藥物的耐藥性。
“合作的過程中,同源康醫藥會負責學術推廣,這是我們的強項。另外,通過合作,我們也可以不斷歷練自己的銷售團隊,為后續產品實現自主銷售鋪路。”吳豫生說道。
而在積極尋求合作,實現走出去時,為保持同源康醫藥后續競爭力,吳豫生深思熟慮后為其規劃的發展路徑,則是兩條腿走路,籌劃引進更多創新產品。
“現在市場總體較冷,有很多創新產品其實有很不錯的價格。”吳豫生在當下市場里已看到了機遇。
資金是發展的血液,深諳此道的同源康醫藥,精心規劃了本輪IPO所籌集資金的約3%,將靈活用于戰略收購、投資、許可或合作。“我們希望,能找到一些跟同源康醫藥產品管線匹配且能有協同效益的產品。無論是license in還是合作的模式,我們都在積極對接。”
同源康醫藥的7年,已見證了中國創新藥的第一輪浮沉。周期變化中,與所有Biotech相似,吳豫生坦言做創新的過程并非沒有曲折。“五年前我們就在籌劃科創板上市,中間也經歷了很多波折,直到今天在港股上市。”
面對內外部環境變化,同源康醫藥堅守的定力和前行的勇氣,離不開吳豫生做創新藥的初心,理性務實的應對,以及對做一家Biopharma這一目標的堅定。
“回歸根本,只有踏踏實實把產品做出優勢,才能支撐公司一路發展。而好的產品,起碼能支撐公司未來至少七八年的市值。”對于同源康醫藥上市后的發展前景,吳豫生信心堅定。
聲明:本文系藥方舟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站留言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