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2 09:35:30來源:阿基米德Biotech瀏覽量:241
藥明生物迄今承受的苦難,已不再只是一家CXO的事情,而是標志著生物科技全面脫鉤的鐵幕降落。在國內支付環境、投融資(未盈利企業上市是一種原罪)受限的背景下,中國創新藥正常發展的結果,本來是把美國作為最大市場。
如今絕無這種可能。
藥明生物本來即將成為中國首批跨國藥企,現在市值卻僅剩500+億人民幣,正奔著清算價值而去。
等待藥明生物的將是何種結局?
1、當前市場正探尋其最壞情況下的估值。
2、全面脫鉤不等于徹底脫鉤,預計實際落地情況將有所好轉。
終止Bio會員資格的是藥明康德,崩潰的卻是藥明生物。
藥明康德主要以A股為錨,并且業績預期一向穩定。而藥明生物僅在港股上市,港股在對負面因素入價上堪稱全球最積極。藥明生物自行打亂業績預期,并且2023年盈利可能受公允價值變動損失所拖累。據華興證券,截至2023年6月底,藥明生物擁有的以公允價值變動的資產達到26.46億元(2023H1公允價值收益達到歸母凈利潤5%):其中上市股權證券(3.36億元),主要為在香港聯交所或者美股納斯達克上市的生物醫藥公司;非上市股權投資(7.24億元),包括準備在A/H或者美國等地上市的生物醫藥公司;聯營公司投資15.86億元。
藥明生物2024年規劃產能43萬升,北美收入占比約46%(2023H1)。假如藥明生物北美業務歸零,這部分產能剛好可以由三星生物頂上。三星生物第五家工廠產能為18萬升,將于2025年4月完工后開始運營。
所以,脆弱的藥明生物,在巨大的地緣風險重壓下,收入占比約75%的海外業務面臨瓦解,直接按最壞情況進行估值。
市場對生物安全法案沒有糾結于字面意義,而是正視從供應鏈、技術到市場的全面脫鉤趨勢。但全面脫鉤只代表著一種廣度,無法做到完全切割。
中國CXO兼具技術、成本優勢,具有最佳可靠性,這是生存韌性所在。藥明生物擁有領先的技術平臺、行業最佳的項目交付時間,在2018年就推出雙抗開發平臺,早于Lonza 3-5年,ADC平臺可提高DAR4 ADC含量至85%,堪比定點偶聯,細胞株構建平臺對CHO-K1 細胞系進一步修飾,可以在9-10周的時間實現100%成功率的穩定生產。藥明生物人均費用僅為Lonza的50%左右(注:人均費用=人事費用/員工數。人事費用包括工資薪金、社會保障、退休金、分紅費用及其他與人員有關的福利待遇)。
中國CXO只是省錢高效的代工機構,不涉及意識形態、國家安全。藥明康德、藥明生物澄清,公司業務范圍不包括人類基因組學,從未在各類業務中收集人類基因組數據,且公司運營并未對美國或其他國家的國家安全構成風險。生物安全法案以及后續潛在升級措施,其實存在一個bug,無法找到合法化理由對中國CXO業務進行歸零,基因組學或國家安全覆蓋范圍較窄,在實施層面也只有限制接受聯邦資金項目外包更為可行。
總有人疑惑,藥明系是美國企業還是中國企業?這恰好說明全球醫藥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和相互依存,無法進行簡單切割。
2022年,8家跨國藥企(阿斯利康、默沙東、拜耳、賽諾菲、羅氏、諾華、諾和諾德、禮來)制藥業務中國市場合計收入約289億美元。中國是阿斯利康第二大市場,2023年中國區營收58.76億美元,同比增長7%,占全球業績13%。中國是默沙東第三大市場,2023年中國區收入67.1億美元,同比增長32%,占全球制藥份額12.5%。中國是賽諾菲第二大市場,2023年中國市場收入29.12億歐元。諾華、武田制藥均把中國納入第二大目標市場。
藥明生物預計于2026年產能較2023年末翻倍,達到58萬升,新增產能幾乎全部落地于海外,愛爾蘭、新加坡、德國、美國,分別對應5.4/12/2.4/4.2萬升產能,接受當地監管,平衡地緣政治影響。
那么,生物安全法案的真實目的是什么?國家安全不過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美國議員可能認為,美國藥企過度依賴中國供應鏈是威脅,中國生物科技快速追趕美國也是威脅。
中國生物科技產業崛起,正面臨打壓風險,可能會受到海外全面、嚴重的限制,但徹底脫鉤是不可能的,歐美業務不會歸零。
事到如今,藥明生物帶給投資者的最大潛在風險,仍然是道德風險。鑒于其以往輝煌的資本運作史,在脫鉤風險壓力下是否會金蟬脫殼,低價私有化退市?需要公司適時釋放穩定的預期。
毛利率角度來看,仿制藥CXO公司行業領先 資料來源:wind,各公司公告,德邦研究所
不僅是CXO危機,中國生物科技產業正面臨一個危急關頭。
告訴你一個冷笑話,發展創新藥,一片火熱的卻是仿制藥CXO,因為不受投融資、海外脫鉤影響,反而受益于集采和地方聯采政策所推動的加速進口替代、原研替代的進程。2023年仿制藥研發熱情高漲,3+4類仿制藥受理數量達3825個,較2022年提升66%,一致性評價申報數量達992個,同比提升19%。仿制藥CXO行業預計2023-2027將保持20%以上復合增長。隨著專利銜接制度的完善,首仿企業還獲得一定的保護期,如近期獲批的正大天晴依維莫司片擁有12個月保護期。仿制藥還包括吸入制劑、經皮制劑、緩控釋制劑等復雜制劑形式,研發具有一定壁壘。
仿制藥CRO維持高景氣度,2023Q1-3百誠醫藥收入增長69.7%,陽光諾和增長39.7%,萬邦醫藥增長33.4%。百誠醫藥2023H1新增訂單同比增長56.3%,陽光諾和訂單同樣保持較快增長。
醫藥創新正在走曲折山路。
全鏈條支持創新藥,讓未盈利企業IPO看到光芒,兩天后,IPO又幾乎對虧損企業關門。未盈利企業要如何才能充分論證持續經營能力、披露預計實現盈利情況?
中國創新藥的崛起進程不能中斷,要避免混合雙打。
聲明:本文系藥方舟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站留言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