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6 09:36:36來源:阿基米德Biotech瀏覽量:162
中國創新藥的花期為何這么短?
我們逐漸發現一個難堪的事實,Biotech核心產品在國內商業化初期快速放量后,又快速邊際遞減,部分甚至在2023年停止爬坡。這恰好與“廣覆蓋、保基本”的中國醫療體系契合,下限不低,上限不高。
商業化大放光芒的百濟神州、和黃醫藥,全靠海外支撐。
據BCG測算,2021年我國創新藥銷售額約250億美元,占全國藥品銷售額約11%(包括進口創新藥)。其他G20國家的占比均在20%以上,日本、德國超過50%,美國接近80%。
創新藥巨大的需求空間沒有體現出來,說明市場資源配置缺乏效率。從醫保談判采購、集中帶量采購到醫院藥事會審核,創新藥全程處于計劃經濟色彩的價格管理中。
正在探索的新藥首發價格形成機制,把醫保之外、集采之外的自費市場新上市藥品,也納入價格管理范圍。
01
國內創新藥賣不動
百濟神州2023年總收入25億美元,同比增長74%,兩年內將接近盈虧平衡,驅動力來自澤布替尼的海外銷售。2023Q4和全年,美國是公司收入最高的市場,分別同比增長101.5%、118.9%。中國市場收入目前僅能參考三季報,2023Q3和2023年前9個月,分別同比增長23.5%、30.7%。替雷利珠單抗(PD-1)國內收入有停止爬坡的跡象,2023Q2環比增長30.1%,2023Q3環比持平,2023Q4環比下降11.4%,不過海外爬坡剛剛開始,目前在全球10個市場接受監管審評,預計今年內獲得FDA批準在美國上市。
和黃醫藥2023年收入8.38億美元,同比增長97%,驅動力來自海外BD,收到來自武田制藥的4億美元首付款,其中2.8億美元確認為2023年收入。2023年腫瘤/免疫業務產品收入2.136億美元,同比增長28%,其中,呋喹替尼銷售額增長15%,索凡替尼銷售額增長36%,賽沃替尼銷售額增長12%。對比一下可知降速之快,2022年,呋喹替尼銷售額增長32%,索凡替尼銷售額增長178%,賽沃替尼銷售額增長159%。與百濟神州替雷利珠單抗一樣,呋喹替尼也將在海外重啟爬坡之旅,2023年11月于美國上市,7周銷售額達到1510萬美元。
兩家出海最成功的創新藥企,剔除海外收益,脫水版的中國市場收入增速是相當寡淡,與生命周期早期成長階段不匹配。
立足內需的Biotech,僅有艾力斯三代EGFR抑制劑伏美替尼、神州細胞首個國產重組八因子屬于無可爭議的爆款。伏美替尼2023年銷售收入19.72億元,同比增長147.7%,艾力斯2023Q1-Q4營收分別為2.77億元、4.72億元、5.99億元、6.65億元,環比增速分別為1.5%、70.4%、26.9%、11.0%。神州細胞重組八因子2021年、2022年、2023年分別銷售1.34億元、10億元和近19億元。
但這是極少數派,其他Biotech的創新藥單品沒有這種摧枯拉朽的氣勢,大部分明星創新藥年銷售額還在苦苦沖擊10億門檻大關,或越過10億門檻后已成強弩之末。
榮昌生物泰它西普是國內獲批用于治療紅斑狼瘡的兩種生物制劑之一,卻沒有成為預期的爆款,2021年3月獲批上市,2023年泰它西普+維迪西妥單抗合計銷售收入約10億元。再鼎醫藥核心產品PARP抑制劑則樂2023年銷售額1.69億美元,同比增長16%,2023Q1-Q4銷售額分別為4270萬美元、4300萬美元、4160萬美元、4150萬美元,從2023年Q3開始環比下滑。隨著原研藥阿斯利康PARP抑制劑奧拉帕尼核心化合物專利于2024年3月到期,國內仿制藥將一涌而出。齊魯制藥首仿、科倫藥業二仿都已獲批,江蘇利泰爾藥業、華東醫藥、石藥集團都已遞交奧拉帕利仿制藥上市申請。
10億人民幣(約1.4億美元),海外大單品起步階段可輕松突破這個量級,傳奇生物西達基奧侖賽2022年3月獲得FDA批準上市,2023Q3銷售額1.52億美元,單季收入碾壓國內多少創新藥的年銷售峰值。
注:按1美元=7.2184元,1盧比=0.0870元 數據來源:Indiamart,drugs.com,醫藥魔方,華創證券
02
未老先衰?
西達基奧侖賽在美國定價為46.5萬美元,約為國內CAR-T價格的3倍。據公開資料整理,作為我國第一款出海的創新藥物,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在海外定價約為國內價格的10倍,君實生物的特瑞普利單抗中美定價差異約為32倍,和黃醫藥的呋喹替尼中美價差約為23倍。
美國創新藥市場存在嚴重的高價低效的情況,沒有可比性,但我們與印度相比仍然是洼地。司美格魯肽印度定價為中國5倍,度普利尤單抗印度定價為中國3倍,奧希替尼印度定價為中國3倍,伊布替尼印度定價為中國1.6倍。
2015年1月,畢井泉執掌國家食藥監局,中國創新藥進入元年,成長至今不足10年,但亦有未老先衰的兆頭。
2018年,國產兩大代表性藥物——第一個真正由中國自主研發的靶向藥呋喹替尼、第一個國產PD-1特瑞普利單抗獲批上市。5年過去了,呋喹替尼國內年銷售額還沒摸到10億門檻,卻爬不動了,十年一遇的廣譜抗癌藥PD-1則成為內卷的代名詞,原來預期的千億元市場空間至少縮水2/3。反諷的是,國內創新藥銷售峰值紀錄仍由PD-1保持,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顯示,2020年恒瑞醫藥PD-1卡瑞利珠單抗銷售額約48.9億元。
2021年,中國創新藥情緒達到高潮,當時港股37家Biotech中,有超過60%已進入商業化階段,其中11家在2021年開啟商業化元年,但絕大部分核心產品至今還沒越過年銷售額10億門檻。
創新藥的上半場是醫保談判,下半場是集采。創新藥首發價格穩定期1-5年,對于自評點數高的新上市藥品,按批準狀態可給予5年(正式批準)或者3年(附條件批準)的穩定期。前三年打通渠道,后兩年放量爬坡,生命周期還是過短。
新上市藥品選擇仍按舊機制掛網,將失去各項服務便利,但選擇“集中首發,全國通行”的新機制掛網,那么在自費市場(未進醫保、未進集采)也要受到價格管理,按分值進入高、中、低三個組別,定價自由度、穩定期、服務便利依次遞減。穩定期滿后有降價計劃,原則上降幅不小于15%,符合規定情形的,需進一步追加降幅。
走完這些流程,創新藥還不一定能真正進入醫院。據RDPAC市場準入高級總監李京帥對媒體介紹,從2021年國談藥品落地情況來看,截至2022年底,多數國談腫瘤藥的重點醫院進院率約20%-50%,如果從全國3328家三級醫院來看,進院率約2%-14%,多數低于10%,個別超過20%。
醫院藥事會制定和審核醫院的正式采購目錄,多數是不定時召開,甚至一年以上時間才召開一次,進一個新藥就得出一個舊藥,即使適應癥不同,也很可能算成一種藥,這家進了,另一家可能就進不去。除利益博弈外,醫院還受藥占比、結余留用的考核限制。
一葉知秋,從東吳蘇園產業REIT(SH:508027)季報,可以觀察到產業景氣度變化。蘇州工業園區科智商管公司2022年平均出租率為95.59%,2023年四季度平均出租率為88.50%,艾派科公司2022年平均出租率為85.18%,2023年四季度平均出租率為82.30%。科智商管公司2023Q4營收環比下降9.75%,艾派科公司2023Q4營收環比下降13.45%。
創新不能被計劃。生物醫藥創新是科學家或企業個體層面自由選擇和行動探索的結果,具有非線性、偶發性的特點,前期投入巨大并且有歸零的高風險,適合由市場來調節價格,決定資源配置,給予創新者風險補償。
由醫療改革與海歸科學家創業共振而釋放的生物科技紅利已逼近上限。又到重新思考定位的時候,醫藥到底是一種消耗型產業,不斷消耗醫保資金、醫院資源,從而需要進行抑制,還是一種創造增量的新興產業,應該進行激勵?
要相信光。上海基本醫保和商業保險攜手對 “新優藥械”目錄內產品實現全覆蓋,暢通創新藥械入院機制。市衛生健康委、申康中心重申要求醫療機構在新版醫保藥品目錄公布一個月內召開藥事會,不得以醫保總額預算、用藥目錄限制、藥耗占比等為由影響創新藥械入院。對談判納入國家醫保目錄的創新藥前三年實行單列預算,不納入當年醫院醫保總額預算,第四年按前三年最高一年使用情況納入總額預算測算基數。
2023年,上海醫療機構采購國談創新藥金額108億元,同比增長73.1%。期待上海在全國的示范效應將逐步顯現。
聲明:本文系藥方舟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站留言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