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以上,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雙城記》中的一段名句,用來刻劃中國創新藥產業的當下,頗為恰當和妥帖。
在歷經了10余年的產業政策與海量資金的雙重加持下,少量的頭部Biotech企業已經隱隱觸及了成功的彼岸:新藥陸續上市并且銷售放量,數十億美金的管線對外BD達成,國際化的金色大門緩緩開啟,星辰大海盡在眼前。
但是,在近10年成立的超過千家Biotech公司里,絕大部分的非頭部Biotech,并不為公眾所熟知,其實際的生存狀態也遠沒有少數的頭部Biotech那般光鮮。
事實上,在持續2年多的資本寒冬中,大批Biotech公司因為拿不到下一輪融資,只能在生死邊緣苦苦煎熬。
在各種Biotech關廠、裁員、賣身的消息中,2024年第一例公開的國內Biotech公司破產清算的案例出現了。

2024年1月12日,博際生物醫藥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簡稱“博際生物”),正式向杭州市余杭區人民法院提交破產清算申請。
公開信息顯示,博際生物成立于2017年,由包括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審評專家在內的、具有多年中外創新藥物研發經驗的海歸專家創建,擁有商業秘密保護的抗體發現和全球專利保護的BJ-SIB雙抗平臺,主要研發用于腫瘤和感染性疾病的生物藥。
客觀來說,博際生物在成立之后的幾年,業務發展可圈可點。
2019年9月,博際生物自主研發的世界首個腫瘤靶向性IL-15融合蛋白,在遞交美國FDA后28天后,就獲批在美國開展臨床試驗。
IL-15是一種多效能性細胞因子,不僅能夠增加NK細胞和T細胞數量,而且可以激活NK細胞和細胞毒性CD8 +T細胞,在腫瘤和感染性疾病領域都有較高的治療潛力。
從公司成立,到第一個管線獲批臨床試驗,只用了短短的兩年,這個速度堪稱非常高效。
彼時,博際生物雄心勃勃地表示:目標是每1-2年將一個完全自主創新的產品推進臨床研究。
2020年,博際生物的IL-15融合蛋白又獲得中國CDE的臨床批準,成為繼恒瑞醫藥的SHR-150之后,第二個在國內獲批開展臨床試驗的IL-15融合蛋白。
2021年6月,博際生物對外宣布,美國FDA已經完成對該公司自主研發并擁有全球專利的PD-L1/TGFβ雙功能性融合蛋白IND的審評工作,該項目可以在美國開展臨床試驗。
這是繼IL-15之后,博際生物第二個獲得FDA批準在美國開展臨床試驗的管線。
實事求是地說,這款管線是一個敗筆。
一方面,在2021年,默克接連宣布了旗下曾經大熱的PD-L1/TGFβ管線的連續多個臨床失??;另一方面,當時國內跟風的PD-L1/TGFβ管線已經數不勝數,再追這個過氣熱點實在沒有必要。

從博際生物對外披露的信息來看,除了上述兩款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生物藥,其在研的管線至少還包括5款雙抗。
但是從2022年開始,行業內就開始流傳,由于內部和外部的各種因素,博際生物陷入了困境。
此次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清算,標志著這家成立了近7年的Biotech公司,其生命周期以這種慘烈的方式劃上了一個句號。
我們相信,在這輪“融資寒冬”之中,堅持不下去的Biotech公司,不會只有博際生物一家。
但是這也沒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在風險極高的生物科技行業,初創企業在周期底部的大量出清,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規律。
截至2023年9月,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美國Biotech公司中,已經有28家宣布破產,這個數字已經超越了2022年全年的20家。
中國的Biotech產業必然會經歷類似的階段,整個行業仍然會滾滾向前,被淘汰的是批量的企業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