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0 14:43:56來源:創新藥產業網瀏覽量:493
1983年,原國家衛生部批準北京、上海、廣東等地14家醫療單位建立首批部屬臨床藥理基地,標志著我國新藥臨床研究(GCP)體系的正式成立,至今已有40年的發展歷程。一眾先行者在摸索中走向規范并不斷開疆拓土,見證了我國抗腫瘤新藥臨床試驗40年發展的歷程。
隨著GCP與國際的不斷接軌,受到深遠影響的中國創新藥研發經歷了哪些變化?中國本土的創新藥企取得了怎樣的發展?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特別邀請曾研發出中國第一款創新藥的加科思藥業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王印祥博士,從創新藥企的角度分享他的見解。
中國第一款自主知識產權新藥的誕生
在埃克替尼的臨床開發中,我們與項目的全國總PI孫燕院士、以及專家組的石遠凱教授等人組織了很多次非常密切的討論,包括從I期到III期的臨床方案的設計,以及臨床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等。
在注冊性臨床的討論過程中,我們做了一個非常大膽的設計,那就是用埃克替尼和當時已經上市的阿斯利康的易瑞沙進行對比。易瑞沙是全球第一個上市的EGFR激酶抑制劑肺癌靶向藥。我們是全球第一款與易瑞沙做了頭對頭雙盲的陽性對照試驗的產品,這個試驗做完后在當時的腫瘤臨床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柳葉刀腫瘤》(Lancet Oncology)專門發表了一篇文章,認為這是中國腫瘤藥的歷史性起點。這是我們中國的臨床試驗結果第一次在國際上專業性非常強、級別非常高的雜志上公布。
二次創業成立加科思,面向全球市場
2015年我們成立了加科思,將產品研發定位在全球市場,而不僅僅是中國市場。我們會在美國FDA和中國藥監局同時申報,并且項目要想在全球市場有機會,必須至少要做到全球前三。
為什么加科思把KRAS作為一個最主要的研究方向?從2001年第一款靶向抗癌藥格列衛上市,經過十多年的研究,容易成藥的靶點都已經被開發的都差不多了,剩下的一些在生物學的意義上與腫瘤明確相關的靶點,其實大部分都是難成藥的靶點,其中包括KRAS。KRAS實際上是科學家發現的第一個腫瘤相關基因。 KRAS的各種突變加起來占了腫瘤的20%,所以是一個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腫瘤突變基因。
直到2013年,科學家發現可以用移構位點抑制劑的方法來做KRAS的抑制劑。所以我們公司在成立以后也是把它作為一個主攻方向。我們的KRAS G12C抑制劑戈來雷塞2021年開始進入到臨床試驗,預計2024年提交上市申請。除KRAS G12C外,KRAS G12D、G12V、G13、Q61H這些突變在腫瘤的比例更高,到目前為止全球都還沒有針對的藥物進入到臨床,比KRAS G12C抑制劑難度更大,而且影響的病人的范圍更廣。加科思在這個領域當中是世界最領先的,我們針對這些靶點研發了KRASmulti抑制劑,預計在2024年上半年推到臨床。
未來中國藥企的差異化創新之道
從2020年開始,中國的藥企進入到了原研創新的新階段,越來越多企業開始針對全球市場,在美國和歐洲去做臨床試驗,并且和跨國藥企建立合作,將產品license out出去。加科思也是在2020年就SHP2抑制劑與艾伯維達成了總價10億美元的授權合作。
但同時也要看到,在一些其他領域其實進展比腫瘤相對要慢,比如糖尿病、阿爾茲海默癥等。在一個疾病領域當中,可能都要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中間無數的失敗,然后才慢慢開始有一些進展。中國的藥企也從腫瘤藥的領域開始往其他領域逐漸布局,我相信隨著我們對于基礎醫學研究的認識不斷加深,藥品的開發手段會更多,讓創新藥持續不斷推出。
中國曾經缺醫少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考慮如何既能讓病人享受到全球最新的科技成果轉化成的藥品,又能夠支付得起。而這對于中國的藥企來說也是一個生存問題,因為中國患者的支付能力在這個階段還不夠高,對于中國藥企來講,眼睛不僅僅要盯在中國市場,更重要的是去開拓全球市場。另外從轉化醫學的角度,無論是中國還是全球的藥企,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資本,真正和科研院所緊密結合起來,將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的應用。
王印祥博士
加科思藥業董事長兼首席席執行官
1999年畢業于美國阿肯色大學醫學院
1999-2003在耶魯大學分子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系從事博士后研究
聲明:本文系藥方舟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站留言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