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8月25日,中國生物制藥公布2023年中期業績,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52.8億元,經調整歸母凈利潤14.8億元,在集采和疫情雙重壓力下,依然實現穩步增長。值得注意的是,創新藥收入近39億,同比增長11%,占營收額25%,創新引擎驅動加速。如果細數近幾年中國生物制藥在國家集采、新冠疫情和掌舵人更新換代的一系列事件后,創新步伐卻依然如此堅定從容,這樣的成績意外難得,也確實合乎常情。中國生物制藥(以下簡稱:中生)是由正大制藥集團旗下的優質資產重組后登錄香港主板,擁有的多個子公司當中,以正大天晴為核心,布局腫瘤、肝病、呼吸系統和外科鎮痛四大領域。2022年中生的全年總營收287億中,正大天晴收入約165億,占比約57%。集采影響已出清,有望拉動下半年業績繼續增長。中生年收入5億以上的仿制藥產品均已納入集采范圍,風險已出清。曾經正大天晴憑借多年仿創優勢成為肝病領域的王者遭遇前所未有的打擊,2018年其肝病領域營收占比超過30%,恩替卡韋等肝病核心產品也逐漸走出集采影響,2023上半年收入占比15%,同比增長14%。中生研發持續加碼,創新藥收入不斷增長。2023年上半年,研發總開支約人民幣26億,占本集團收入約17.1%;2023年上半年中生的創新藥收入近39億,同比增長11%,占營收額25%,這主要來自安羅替尼、異甘草酸鎂和派安普利單抗等產品的發力。派安普利單抗是2019年中生與康方生物合作開發的差異化PD-1產品,為了搭上PD-1末班車,中生利用BD和產業投資的外購式發展能創快速打破困局,這場PD-1合作較為順利,康方負責研發和生產,正大天晴負責銷售,各占50%權益,2022 年全年銷售額達5.58億元,同比增長164%,正大天晴憑借強大的渠道網絡和學術化推廣能力成功扳回一城。海外方面,中生積極收購優秀標的,搶占國際前沿賽道。先后收購的invoX平臺擁有領先的軟霧吸入平臺Softhale、開創性 mRNA 遞送平臺pHion以及差異化雙特異性腫瘤研發平臺——F-star,完成了中生對腫瘤和呼吸系統領域的管線補充建設。中生的全球化布局成果在加速落地。7月5日,中生制藥子公司F-star宣布于武田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利用F-star的Fcab及mAb2技術平臺,開發新一代多特異性免疫療法,武田支付一筆未披露金額的預付款,約10億美元里程碑金額,以及一定比例的銷售分成。這些平臺不僅賦能創新研發能力,為積極布局國際市場奠定堅實基礎,同時也拓寬創新收入來源,為集團后續的創新投入注入源源不斷的信心。中生在2022 年9月引進 Inventiva 公司泛 PPAR激動劑 lanifibranor,這是全球唯一針對三種亞型的泛 PPAR 激動劑,是一種口服小分子藥物,通過激活三種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 PPAR)亞型在體內調節抗纖維化、抗炎癥通路,有益于血管和代謝變化。中金企信數據顯示,全球已有超過1億NASH 患者,2030 年患者人數有望突破 3.5 億。全球范圍內僅有一款針對NASH疾病領域的治療藥物在印度獲批,美國 FDA尚未正式批準用于治療NASH的藥物,市場前景廣闊。
來源:inventiva 官網同樣的,我國也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大國。近年來,肥胖、糖尿病等危險因素進一步加劇了我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人數的增加,催生了較大的市場空間,我國同樣尚未有 NASH 治療藥物上市,臨床需求迫切。公司預計這款藥物的銷售峰值將會超過30億元。在NATIVE IIb期 臨床研究中,治療 F1-F3 NASH 患者達到了主要終點和關鍵次要終點,包括 NASH 改善且纖維化不惡化、纖維化好轉且NASH不惡化,該研究結果已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同時也獲得FDA突破性療法認證。大浪淘沙的時代下,中國生物制藥不僅擁有雄厚的資金和研發實力,而且能冷靜沉著應對風云變幻的環境,離不開中生變中求勝的格局觀。中生能在改革開放的時期,抓住機遇,堅定走進中國,形成如此龐大的藥業集團,也希望接下來的國際化之路會大有可為。聲明:本文系藥方舟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站留言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