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藥監局官網公布《國家藥監局綜合司關于規范處方藥網絡銷售信息展示的通知》,再次強調處方藥網絡銷售信息展示要求。

自從去年12月開始實施《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以來,已過去半年的時間,國家藥監局在此時再次發布通知,劍指處方藥網絡銷售信息展示問題,并要求9月底整改完成,這也透露了一個信息——目前仍有很多平臺網售處方藥違規展示信息。
按照《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關于處方藥處方藥網絡銷售信息展示有以下要求:
帶著疑問,《第一藥店財智》瀏覽了各大醫藥電商平臺及連鎖藥店線上小程序,發現仍有不少存在違規展現處方藥信息的情況,在處方藥銷售主頁面、首頁面仍直接公開展示藥品的包裝、標簽等信息。有的雖然在首頁產品圖打上了“合規要求不展示包裝”的字樣,但是點擊進去查看詳情,違規信息同樣展露無遺。對于大量缺乏專業醫學知識的消費者而言,醫藥電商能讓其便捷獲取信息和服務,但過度寬松易得的互聯網醫療與購藥,卻處處隱藏著暗流涌動的風險。近年來,在眾多藥品網絡銷售亂象中,違規銷售處方藥一直都是“重災區”,備受詬病。從今年披露的藥品網絡銷售典型案例來看,網上藥店可買到禁售藥品,不用處方就可以買到處方藥,把處方藥標記為OTC售賣,處方藥開藥不限量還搞促銷……各種亂象依然存在。藥品不同于普通商品,網售處方藥可能存在用藥安全風險。《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嚴格要求處方藥網絡銷售信息展示,其目的就是為了避免患者根據處方藥信息進行“自我診斷”或者為了方便或急于買到藥品,選擇性地向互聯網醫生描述符合所需處方藥對應的適應癥,從而導致醫師受患者自訴的誤導,開出存在安全風險的處方。規范處方藥網絡銷售信息展示,既是對平臺“先藥后方”現象的防范,也是對平臺引導患者進行合理就醫購藥的要求。網售處方藥不僅需滿足公眾用藥需求,更需要保證公眾用藥安全。因此,處方藥購買“先方后藥”,且在醫師或藥師指導下安全用藥,才是實現處方藥網售的根基。近年來,伴隨互聯網+產業的迅速崛起,也改變了人們消費理念和購藥方式。尤其經歷了三年疫情,相關政策陸續出臺,更是推動了醫藥電商的快速發展。中康CMH數據顯示,2022年B2C藥品市場規模高達567億元,規模增長28%;2022年全國O2O醫藥市場(101城市)規模高達152億元,規模增長56%,為線下零售藥房增量貢獻43%。隨著國家集采的推進,落標產品在失去了醫院市場之后,急需尋求新的渠道來填補銷量,高速發展的醫藥電商成為企業的選擇途徑。另外,在國家醫保談判的“靈魂砍價”之下,創新藥的利潤空間被壓縮,由此帶來了藥品營銷的強烈需求。新上市的創新藥需要尋找更為多元的推廣渠道,互聯網無疑是一個重要方向。醫藥電商發展大勢所趨,在渠道拓展和數字化營銷需求的推動下,藥企深度布局線上渠道也越來越普遍。但同時也要看到,網售處方藥政策呼吁多年、博弈多年,從2005年開始,歷經三次征求意見和試點工作。處方藥用藥安全隱患及處方藥過度營銷問題,一直是網售處方藥放開與否的關鍵,也是監管層重點關注的風險考量之一。有專家表示,互聯網醫療作為一個創新的領域,在發展過程中,創新之處必然會存在風險,監管發現問題后,應設立行業底線。目前仍有藥店或平臺未嚴格執行,主要是新辦法公布不久,相關的執行措施還未落實到位。處方藥網售存在的亂象,反映出行業規范中底線不清,接下來相關部門肯定會持續跟進,配套政策推行的力度會繼續加強。值得注意的是,網售處方藥,并非僅僅指通過網絡平臺“買”“賣”處方藥,更應涵括處方的開具、審核、驗證,以及處方藥的存儲、運輸、售后等各個環節。業內人士認為,對于處方藥網售,未來不僅會在處方藥的銷售環節上強化監管,在醫師、藥師、開處方等方面,也會出臺相應配套管理辦法,形成全過程、全環節、全鏈條的監管。當前存在的亂象,無論是“明知故犯”還是“無意而為”,相關企業都要抓緊時間自查整改。唯有大家都遵守“游戲規則”,才能讓處方藥網售走得更遠,才能滿足消費者對于網上購藥的便利性需求的同時,更好地保障用藥安全。
聲明:本文系藥方舟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站留言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