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A股醫藥健康企業的2022年業績已經披露完畢。整體而言,468家披露的企業共實現了2.45萬億元的營收,較上年同期增加了2000億元。其中,上海醫藥和九州通兩家企業營收過千億元,上海醫藥以2319.8億元遙遙領先;另外,整個A股還有7家企業營收不足億元。
2022年的A股制藥企業業績,增減都在意料之內,但也有一些企業創造出了意料之外的成績。
上海醫藥、智飛生物和白云山分別為化藥、生物制品和中藥板塊的營收TOP1,凱萊英、博騰股份兩家CDMO企業則是為數不多增長翻倍的企業(不包括科創板)。恒瑞在2022年再度迎來下滑,直接跌出了化學制藥板塊的前三。在創新藥銷售額上,恒瑞也輸給了百濟神州。具體來看,百濟神州去年創新藥收入為95.66億元,而恒瑞醫藥只有81.16億元。這都意味著,中國創新藥企的創新藥收入”一哥“易主。不過,在市值上,3000億市值的恒瑞依舊是A股制藥板塊“一哥”。
單獨看科創板,艾力斯、上海誼眾兩家企業依靠自身產品營收實現了摘U(未盈利企業帶U),兩千億市值的百濟神州創新藥營收已經超過了恒瑞。2022年,A股醫藥健康企業們誰賺了大錢?誰又在苦苦尋求賺錢路徑?化學制藥:恒瑞營收跌出前三,博騰股份、凱萊英等CDMO業績翻倍從化藥整體情況來看,132家化學制藥企業一共取得了7112億元的收入,較上年同期增加了400億元。“二八效應”越發顯著,大藥企貢獻了大部分,有15家藥企營收超百億,還有44家藥企營收不足10億元。上海醫藥、復星醫藥和人福醫藥三家企業位列營收前三甲,恒瑞已跌至第四名。營收增長最顯著的是CDMO公司,博騰股份、凱萊英兩家CDMO巨頭業績甚至實現了翻倍。在2022年,恒瑞再次迎來營收與利潤雙雙下滑,全年營收212.75億元,同比下降17.87%;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39.06億元,同比下降13.77%;歸屬于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34.10億元,同比下降18.83%。不過與業績下滑相對的是,研發投入持續加大。恒瑞年報顯示,2022年累計研發投入達到63.46億元,同比增加2.29%,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同比提升至29.83%,其中費用化研發投入48.87億元,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比重同比提升至22.97%。值得注意的是,恒瑞的轉型雖然仍困于仿制藥收入的下滑,但是其創新也按照預計的步驟穩步前進。2022年作為恒瑞第一個股權激勵解鎖年,已經超額完成了目標,100%解鎖2022年度股權激勵。其中在創新藥銷售額方面,目標是含稅收入大于等于85億元,恒瑞在2022年創新藥收入為86.31億元,完成率100%。截至2022年12月31日,恒瑞的創新藥數量已經達到12款,還有有80多個自主創新產品正在臨床開發,260多項臨床試驗在國內外開展。值得一提的是,恒瑞目前仍然是A股醫藥板塊的市值第二,截至5月4日下午收盤,恒瑞市值為3142億元,僅次于市值一哥邁瑞。營收超過恒瑞的人福醫藥在2022年為223.38億元,較上年增長8.71%,但是其歸母凈利潤24.84億元,同比增長88.6%,利潤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產品增長。在產品方面,人福醫藥的策略是子公司培育重點品種,例如,宜昌人福麻醉藥產品實現銷售收入約5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約11%。從營收增長的角度,CDMO企業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博騰股份和凱萊英的營收與2021年相比幾乎實現了翻倍。凱萊英在2022年收入102.55億元,同比增長121.08%,歸母凈利潤為33.02億元,同比增長208.77%。凱萊英將自身的經營方針概括為“大單交付、開疆拓土、體系升級、技術推廣”,從具體財務數據可以看出,凱萊英在經營各板塊都實現了較高的增長,小分子業務、新興服務收入分別實現收入92.53億元和9.9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18.32%和150.52%。其中來自來自境外收入86.91億元,同比增長117.41%,來自大制藥公司收入73.76億元,同比增長150.45%。此外,凱萊英還在持續進行研發投入,提高技術壁壘。其2022年研發投入7.09億元,同比增長82.95%。博騰股份在去年收入70.35億元,同比增長126.55%,歸母凈利潤20.05億元,同比增長282.78%。營收和利潤雙雙大幅增長反映的其實是博騰股份三大CDMO業務的增長,其中,原料藥CDMO業務實現營業收入69.24億元,同比增長約126%;兩大新業務收入貢獻破億元,制劑CDMO業務實現營業收入3183.91萬元,同比增長58%;基因細胞治療CDMO業務實現營業收入7528.28萬元,同比增長443%。此外,博騰股份還在年報中指出,在2022年獲得了公司發展歷史上最大訂單,來自美國某大型制藥公司的某小分子創新藥項目,該訂單帶來了充沛的現金流。科創板則呈現出了顯著的兩極分化,以百濟神州為首的三家未盈利上市藥企營收超10億元,仍有7家企業營收不足1億元。值得注意的是,百濟神州創新藥收入已超恒瑞,艾力斯首盈利實現摘U,君實、榮昌、諾誠健華等科創板未盈利企業競爭如火如荼。近日,百濟神州披露了2022年年報,公司去年營收95.66億元,同比增長26.06%,毛利潤為76.71億元,都創下歷年新高;當然,凈虧損136.42億元,也創下歷年最大虧損。從創新藥產品收入來看,百濟神州去年的創新藥產品收入為84.8億元。值得注意的是,百濟神州創新藥收入已超恒瑞醫藥,成為國內創新藥公司的銷售“一哥”。今日該公司發布一季度報,全球收入持續攀升,報告期實現總營收30.66億元,同比增長57.4%。其中,產品銷售收入達到28.08億元,同比增長69%。按照此增長速度,今年其創新產品收入將輕松破百億元,成為真正的行業創新一哥。2022年對于榮昌生物來說,也是特殊的一年。這一年,是公司產品實現商業化后的第一個完整財年。財報顯示,去年公司全年實現營收7.72億元,同比下降45.87%,研發成本約9.82億元,同比增長38.13%,歸母凈利潤虧損9.99億元。查閱相關數據,2021年以前,公司一直處于虧損狀態,2021年以超40倍營收增長首次實現盈利,而2022年總營收又由盈轉虧虧損近10億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商業化增長爬坡緩慢,另一方面是沒了授權收入。2021年,榮昌生物之所以實現營收的華麗轉身得益于“維迪西妥單抗”授權Seagen,其從此次交易中獲得的潛在收入總額將高達26億美元,包括2億美元首付款和最高可達24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而Seagen支付的2億美元(13.83億元)首付款2021年已入賬,這是2021年公司扭虧為盈的最大影響因素,但2022年榮昌生物并沒有任何商業化授權收益。作為初代Biotech之一的君實生物也交出了自己的答卷。財報顯示,其去年實現營收14.53億元,同比減少63.89%,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3.88億元,虧損同比擴大。而去年是自2019年特瑞普利單抗商業化以來,首次出現營收下降,這也導致凈利潤自2021年收窄后,再次大幅擴大。截至目前,君實生物的在研管線已超過53項,其中2022年以來已有10款新藥獲準進入臨床試驗(包括3項中美雙報),新增2款產品(君邁康?、民得維?)實現商業化。2022年諾誠健華產品商業化表現可圈可點。翻閱諾誠健華年報,其去年營收為6.25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0.43億元下降40.04%。報告期內,公司奧布替尼收入為5.66億元,較上年同比上升163.63%;報告期內,公司研發投入為6.49億元。諾誠健華2022年凈虧損8.87億元,上年同期的凈虧損為6454萬元。艾力斯靠著好的產品療效在EGFR紅海中殺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就在近日,艾力斯發布的年報數據顯示公司實現營收7.91億元,同比增長49.22%;同時,公司實現扭虧為盈,報告期歸母凈利潤為1.31億元。談及業績增長主要原因,公司表示期內核心產品伏美替尼上市后國內銷售第二年實現銷售收入7.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55億元,增長比例235.29%。此外,艾力斯于2020年12月在科創板上市,由于公司屬于上市時未盈利企業,因此自公司上市之日起A股股票特別標識為“艾力斯-U”。但公司2022年度歸母凈利潤以及扣非后歸母凈利潤均為正,符合“上市時未盈利公司首次實現盈利”的情形,公司A股股票將于2023年4月28日取消特別標識U,由“艾力斯-U”變更為“艾力斯”。生物制品:智飛市值仍拔得頭籌,長春高新股價被打三折生物制品板塊的營收遠不及化學制藥,69家藥企營收僅為1815億元,營收最高的智飛生物為382億元,同時,智飛生物也以1270億市值占據生物醫藥領域的龍頭“寶座”。另一方面,生物制藥板塊還有26家藥企營收不足10億元,不過好在沒有企業不足億元。智飛生物去年實現營收382.64億元,同比增長24.83%;凈利潤75.39億元,同比下降26.15%。受益于代理默沙東HPV的疫苗產品,包括默沙東疫苗產品,包括四價HPV疫苗、九價HPV疫苗、五價輪狀疫苗、23價肺炎疫苗、滅活甲肝疫苗,在2016-2022年期間,智飛生物市值最高曾達到3668億元,目前市值還有1270億元。另外,去年公司整體營收仍實現20%以上增長,也得益于此。在產品危機到來之后,智飛生物憑借其強大的渠道能力又給自己續了一命——和默沙東簽單。今年1月底,由于原協議即將到期,智飛生物與默沙東就后者在中國大陸已取得上市許可的五種疫苗產品的基礎采購金額進行統一續展,合計基礎采購金額超1000億元,涉及默沙東4類疫苗,分別為HPV疫苗、五價輪狀病毒疫苗、23價肺炎疫苗和滅活甲肝疫苗。其中,HPV疫苗的基礎采購金額為979.57億元,占比接近97%。值得注意是,今年是智飛生物與默沙東開展市場推廣合作的12個年頭。就在3月底,國內生長激素龍頭企業長春高新也發布年報,報告顯示公司去年實現營收126.27億元,同比增長17.50%,歸母凈利潤41.4億元。其中,子公司金賽藥業實現收入102.17億元,同比增長24.63%,實現歸母凈利潤42.17億元,據悉,公司長效卡式瓶和注射筆順利上市,也推動了公司長效產品新患占比的提升。而子公司百克生物實現收入10.71億元,同比減少10.90%,實現歸母凈利潤1.82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長春高新股價高峰時超500元/股,截止5月4日收盤,公司股價為166.17元/股,和高峰時期股價對比,相當于打了3折。由于金賽藥業旗下的生長激素為長春高新貢獻了大部分收入,面對集采壓力,雖然長春高新核心主力水針劑產品以棄標方式應對,但二級市場依舊做出了激烈反應。單品獨大的公司在核心產品被集采后,長春高新正在“用力”推出新的大單品——帶狀皰疹疫苗。今年初,子公司百克生物的帶狀皰疹疫苗作為國產首款帶狀孢疹疫苗上市。帶狀皰疹疫苗前景被普遍看好,而中國地區僅有葛蘭素史克的Shingrix于2020年6月28日上市銷售。不過基于療效,能否挽回頹勢有待驗證。另一疫苗巨頭康希諾期內公司實現營收10.35億元,同比下降75.94%;歸母凈利潤由盈轉虧9.09億元,上年凈利潤為19.14億元,歸母扣非凈利潤虧損10.33億元,虧損幅度同比擴大157.49%。于康希諾而言,開發新冠疫苗算是天時地利人和。但數據顯示,僅2022年超9億元的虧損額就超過此前幾年的虧損之和。隨著新冠疫情接近尾聲,疫苗企業也要回歸此前正常的投資邏輯,而放眼康希諾的產品線,并非只有新冠疫苗。資料顯示,康希諾在研管線涵蓋預防新冠肺炎、百白破、肺炎、結核病、帶狀皰疹等等10余種適應證的18種創新疫苗產品。除兩款新冠疫苗獲批上市,還有三款產品商業化進度較快,分別是針對腦膜炎球菌的兩款疫苗MCV4曼海欣、MCV2美奈喜,已獲得藥品注冊證書;針對埃博拉病毒病的Ad5-EBOV獲得了新藥證書及生產文號。中藥板塊的收入增長也不顯著,77家中藥企業去年實現了3736億元的營收,但相較于2021年僅增長不過30億元,超百億營收的中藥企業也與2021年一樣為9家。2020年末片仔癀超越云南白藥成為A股中藥板塊市值一哥后一直保持著頭把交椅的位置,截至目前,片仔癀仍然在A股醫藥板塊整體也名列前茅,市值超1600億元,位列第五。不過,與市值的高水平相比,片仔癀的業績增長就顯得有些許疲軟了。片仔癀年報顯示,2022年全年收入86.94億元,同比增長8.38%。業績增長乏力的直接原因就是產品的銷量不及預期。據悉,片仔癀制藥業務的主要收入來源于以核心產品片仔癀系列產品為主肝病用藥業務,但在去年,該業務收入為35.92億元,同比下降2.95%,但其營業成本卻相對增加了1.79%。最直觀的體現就是銷量下滑,去年肝病用藥的產量為385.38萬盒,生產量同比增長8.91%,銷量卻降低了4.05%。A股中藥板塊整體在政策紅利下,超百億營收的中藥企業和2021年一樣仍未9家,但整體營收相較2021年顯著增長,收入最高的白云山達到了707.88億元。中藥板塊業績增長最高的企業是隴神戎發和開開實業,分別增長了43.58%和33.29%。不過,中藥行業整體利潤在下降。在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發布的《2022年醫藥工業經濟運行情況》中提到,中藥生產、中藥飲片加工兩個子行業收入同比增長5.6%、5.5%,利潤卻同比下降1.1%、31.9%,主要是因為中藥材漲價,導致成本上升。
2.集團公司以旗下上市公司為單獨主體分析,未做合并本文系轉載,僅做分享之用,不代表平臺觀點。圖片、文章版權均屬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