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3 17:37:14來源:藥智頭條瀏覽量:468
導讀:小分子新藥研發群雄逐鹿。
2021年,中國醫藥資本市場經歷了跌宕起伏的一年,但創新藥事業卻一路高歌猛進,披荊斬棘,本土藥企自主研發能力不斷提升,國產上市新藥數量再創新高。
據藥智網統計,2021年我國1類化藥和生物藥上市數量從9個增長至28個,中國首發上市藥物,從2018年的9個到2021年有23個,增長187.5%。從2018年至2021年累計,化學藥品占比達到74%。同樣,在創新藥1ND申報藥物品種中,化藥占比遠遠大于生物制品和中藥,是最主要的申報品種。
2022年12月9日,“2022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暨第七屆中國醫藥研發·創新峰會(PDI)”公布《2022中國化藥研發實力排行榜TOP100》(以下簡稱“《化藥榜》”)。(推薦閱讀:榮耀巔峰!2022中國藥品研發實力排行榜系列榜單隆重發布)
與去年相比,化藥榜排名前五的企業,變化甚微,恒瑞醫藥、正大天晴穩居第一和第二,齊魯制藥、復星醫藥、石藥集團緊隨其后。排名5-10的企業變動相對頻繁,今年分別為揚子江藥業、豪森藥業、科倫藥業、百濟神州和上海醫藥。
表1 2020-2022年化藥榜Top10
資料來源:藥智網
此外,今年有26家企業新上榜,其中諾誠健華、艾力斯醫藥、億帆醫藥等企業在去年暫時落榜后今年重新上榜。但上海海和藥物、河北仁和益康、歌禮生物等去年排名靠前的企業今年卻無緣榜單。
3款新藥獲批上市,
恒瑞醫藥蟬聯榜首
近年來,在資本加持下,生物藥出盡風頭,然而從已上市和臨床階段的創新藥數量來看,化藥仍占主導地位。
2021年,有22款國產化藥1類新藥獲NMPA批準上市。相比生物藥扎堆腫瘤、免疫領域,我國化藥研發可謂百花齊放,獲批新藥涵蓋抗腫瘤、抗感染、代謝等多個領域,靶點也比較全面。
表2 2021年NMPA批準的國產化藥1類新藥
資料來源:NMPA官網、藥智網
從企業角度來看,2021年,江蘇恒瑞醫藥獨攬3款創新藥,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化藥研發龍頭;揚子江藥業、和黃醫藥、豪森藥業、百濟神州、海思科等企業也有創新藥上市。
恒瑞醫藥已多年蟬聯《2022中國化藥研發實力排行榜TOP100》第一,今年也不例外。
恒瑞醫藥是我國最早進行創新轉型的大藥企,而且在2018年百濟神州港交所上市之前,一直是國內上市藥企研發投入最多的一個。近幾年,恒瑞醫藥加速創新管線布局,研發投入更是大幅增長,2018-2021年研發投入分別為26.07億元、38.96億元、48.89億元、62.03億元,占營收比亦是逐年增長,分別為14.97%、16.73%、17.99%、23.95%。
在持續的高研發投入下,恒瑞醫藥的創新成果頗豐。根據恒瑞醫藥2021年財報,公司已有10款創新藥獲批上市,其中8款為化藥新藥;另有60余個創新藥正在臨床開發,250多項臨床試驗在國內外開展。
在今年化藥榜中,排名第二的是正大天晴,與恒瑞醫藥一樣來自蘇北的連云港。
正大天晴是國內發家最早的藥企之一,有“肝病大王”之稱。2005年,正大天晴首款1類新藥——天晴甘美獲批上市,目前年銷售金額超10億元,屬于注射用肝損傷藥物第一品牌。2018年,正大天晴第二款創新藥——鹽酸安羅替尼膠囊(福可維)上市。該藥是一款新型多靶點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目前已在國內獲批5項適應癥,包括非小細胞肺癌、軟組織肉瘤、小細胞肺癌、甲狀腺髓樣癌、分化型甲狀腺癌。安羅替尼銷售一路高歌猛進,2018年首年上市就有7億銷售額,2020年突破40億元,2021年再擴容,銷售額居國產1類新藥之首。
根據正大天晴官網信息,公司還有在研項目196個,其中創新藥82個,化藥創新藥60余項,覆蓋ALK、第三第四代EGFR、JAK、CDK4/6等熱門靶點。
傳統藥企創新轉型成果顯著,
揚子江、科倫藥業、浙江醫藥…
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新藥研發管線已成為藥企的生命線,眾多傳統藥企紛紛創新轉型。(推薦閱讀:榮耀巔峰!2022中國藥品研發實力排行榜系列榜單隆重發布)
從此次《化藥榜》中可以看出,這些傳統藥企仍是中國研發創新的中堅力量,例如揚子江、科倫藥業、浙江醫藥等。
揚子江藥業集團是我國民族醫藥巨頭,但至今沒有公開過上市計劃,因此給外界留下“神秘且龐大”的印象。目前,揚子江旗下擁有300多個品規行銷全球數十個國家,年銷售近千億元。
近幾年,揚子江正加快研發轉型,在今年《化藥榜》中揚子江藥業排名再次提升,位居6。
2021年,揚子江藥業集團就先后從韓國大熊制藥、邁威生物等引進多款新藥。而且2021年5月,揚子江藥業集團自主研發的注射用磷酸左奧硝唑酯二鈉(商品名:新銳?)獲批上市,這是揚子江藥業首個獲批上市化學1類新藥,標志著企業的研發創新跨入一個新的里程碑。目前揚子江布局的1類新藥還有十多款。
科倫藥業是國內輸液龍頭企業之一,自2012年國家發布“限抗令”以來,便開始創新轉型。十年來,科倫藥業在創新研發上的投入持續加碼。數據顯示,2012-2021年,科倫年研發投入從2億元增加到了18億元,十年增長了8倍,足見科倫對于創新轉型的重視。在今年《化藥榜》中科倫藥業排名上升3位,位列第8。
年報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科倫藥業有創新大小分子項目55項(含創新小分子藥物25項,生物大分子藥物30項),以腫瘤為主,同時布局了肝病、心血管、麻醉鎮痛、自身免疫等疾病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科倫先后將兩個項目A和B授權給默沙東(MSD),授權金額總計高達23億美元(約150億人民幣),研發實力得到全球認可。
浙江醫藥是我國脂溶性維生素、抗耐藥抗生素、喹諾酮類抗生素的主要生產基地,近年來正向創新藥轉型。2021年6月,公司蘋果酸奈諾沙星氯化鈉注射液獲批上市,并在同年12月進入醫保目錄,有望成為浙江醫藥創新轉型的重要節點。
此外,白云山、以嶺藥業、雙鷺藥業、奧賽康、華潤三九、青峰醫藥等企業在創新之路上也取得了優秀成績,排名大幅上升。
發力“全球新”,
新一代創新藥企崛起
除了傳統藥企,還有部分自成立以來就立足創新的藥企也收獲頗豐,例如和黃醫藥2021年有兩款1類化藥新藥獲批上市,微芯生物、百濟神州企業等也有新藥獲批。
微芯生物是我國最早開始進行原創新藥開發的企業之一,也是國內最早使用AI算法技術對藥物分子進行篩選的企業。20多年來,微芯生物一直堅持做First-in-class藥物,現已成功推出兩個原創新藥三個適應癥商業化上市:西達本胺和西格列他鈉;有兩款新藥處于臨床階段:西奧羅尼(III期臨床)和CS12192(I期臨床);還儲備了包括CS27109、CS17919、CS24123、CS17938、CS27186等近20個一系列準備進入臨床開發的產品。
百濟神州是國內“技術+資本”起家的代表企業,自出生便打的是科技牌。百濟神州由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海歸”院士王曉東于2010年創辦,2021年12月,百濟神州正式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成為首家在納斯達克、港交所、上交所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
十年間,百濟神州已經建立了豐富的研發管線。當然取得這些成就花費也是巨大的,據年報數據,百濟神州自2018年起就是中國上市藥企中研發投入最多的企業,2021年研發投入95億元,遠超排名第二的恒瑞醫藥。
目前,百濟神州的創新藥也開始進入收獲期,截至目前,百濟神州擁有超過40款在研管線和產品組合,包括多項同類最優、同類首創潛力管線。其中BTK小分子抑制劑百悅澤是首個在美國獲批上市的國產創新藥,目前已在美國、中國、歐盟和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及其他國際市場在內的58個市場獲批。2021年澤布替尼銷售收入約14億元,2022年前三季度澤布替尼銷售額已超過25億元。
結語
過去幾年,國內醫藥行業政策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藥企紛紛轉型創新,現已取得不錯成果,但新的挑戰正在逼近。
今年以來,醫藥行業接連遭遇資本市場情緒回落、國際化受挫、貿易限制等一系列挑戰。醫藥創新之路仍然道阻且長,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讓我國創新藥行業更加理性地前進。
聲明:本文系藥方舟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站留言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