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9 15:12:09來源:藥智網/趙言午瀏覽量:288
導讀:苦恨年年壓金線,卻為他人作嫁衣。
“虛胖體質”的李氏大藥廠走上了仿制藥道路,以前靠引進產品做強的路,已黯淡無光了嗎?
近日,李氏大藥廠公布了2022年三季度報:前三季度總收益為10.36億港元,同比增長8.8%;純利0.63億港元,同比減少97.1%。
與2021年同比,有著近9個點的收入增長值,卻落個利潤下滑97.1%的下場。
然而,業績上有如此巨大落差,并非李氏大藥廠的錯。
“拆遷”式的暴富
2021年的高純利,只因李氏大藥廠當了一次“拆遷戶”:
旗下兆科眼科分拆上市,讓李氏大藥廠在當年確認一次性收益達23.2億港元,這也讓當年的純利達到歷史巔峰的19.87億港元,是2020年的近15倍。
剛經歷“拆遷戶”的暴富,錢對于李氏大藥廠來說,即便是坐吃山空,一次性十幾年的純利也能吃上幾年。
然而,就在2022年9月,李氏大藥廠又公告將以2.26億港元,出售旗下醫院100%股權。
圖片來源:李氏大藥廠公告
圖片來源:李氏大藥廠年報
從李氏大藥廠歷年收益來看,雖說業績平平穩中略升,但對于一家年收益12億,又剛經歷暴富的上市藥企來說,靠出售旗下資產才換來0.71億的收益,還不至于讓李氏大藥廠對錢有如此“饑渴”,又是什么原因,讓李氏大藥廠為區區蠅頭小利而大費周章?
“苦恨年年壓金線,
卻為他人作嫁衣”
李氏大藥廠管線豐富,現有超過40個處于早期至后期開發階段的項目,涉及心血管、女性健康、兒科、罕見病、皮膚科及產科等多個領域。
圖片來源:李氏大藥廠官網
對標全球藥企和美國藥企的藥物研發規模TOP20,李氏大藥廠管線規模雖不能擠進全球TOP20榜單,但置身藥物研發霸主地位的美國,也能擠進美國研發型藥企的“上流社會”。
圖片來源:中航證券
圖片來源:中航證券
但是,在藥物研發方面下如此重本的李氏大藥廠,“性價比”卻極低。
2022年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純利率僅為6.1%,而作為國內藥物研發“一哥”的恒瑞醫藥,2022年前三季度總收入159.45億元,凈利潤31.73億元,凈利潤率為19.9%。
同樣在港股上市的三生制藥,2022年中報顯示在研產品有33項,上半年收益30.9億元,純利9.5億元,純利率為30.7%。
反觀李氏大藥廠,如此的低利潤率著實有點不合理。
數據來源:李氏大藥廠歷年年報
李氏大藥廠的產品主要為引進、專利和仿制三類,而在2020年首款仿制藥上市前,僅有引進和專利兩類。
從2017年至2021年產品銷售額比重,我們可以看出,引進產品所占比重基本呈逐年升高趨勢,而李氏大藥廠2017年至于2021年的毛利率分別為67.7%、65.6%、60.5%、64.2%和63.7%。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引進產品比重微降后,毛利率也隨之由2019年的60.5%增長至2020年的64.2%。
雖然在2021年,引進產品銷售額比重再次上升且超過2019年達59.2%,但毛利率并未跌破60%,甚至還高出2019年了3.個多點,主要得利于仿制藥曲前列尼爾注射液銷售額87.3%和專利藥尤靖安51.2%的高速增長,以及在2021年上市的磺兩款仿制藥達肝癸鈉注射液和苯丁酸鈉顆粒開始收益的貢獻。
然而,收益過度依賴引進產品的李氏大藥廠,仍處于“苦恨年年壓金線,卻為他人作嫁衣”的困局,2022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同比下跌仍然是由于引進產品的采購價上升所致。
一切為了改變“虛胖”
無論是專利產品還是引進產品,李氏大藥廠的核心產品大多都是上市多年的老藥:
立邁青、尤靖安、速樂涓、睿保特等專利產品分別于1998年、2001年、2006年、2008年上市,引進產品中的可益能、再寧平、左卡尼汀、邁通諾等分別于2003年、2012年、2013、2017上市。
從以上產品上市時間來看,李氏大藥廠曾經也是靠自主起家,但在嘗到引進產品的甜頭后,似乎有了些微妙的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和2021年,李氏大藥廠連續上市了曲前列尼爾注射液、磺達肝癸鈉注射液和苯丁酸鈉顆粒三款仿制藥,因不受限引進產品采購價制約,或許正是2021年在引進產品銷售額比重超過2019年的情況下,毛利率并未跌破60%的原因所在。
如何改變“為他人作嫁衣”的“虛胖體質”,或許正是李氏大藥廠目前最關心的事,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離不開新產品的開發,更離不開資金的投入。
分拆上市兆科眼科,讓李氏大藥廠來了一場“健美式”大瘦身,不僅為李氏大藥廠一次性帶來巨大利潤,且作為兆科眼科的最大股東,李氏大藥廠也無須再考慮兆科眼科的資金需求,還可繼續享受其發展帶來的收益,全力發展本公司業務。
其實,李氏大藥廠的“健美式瘦身”早在分拆上市兆科眼科之前就已悄然進行。
2020年,李氏大藥廠出售了兆科畜牧60%股權,而旗下兆康醫院的出售,讓李氏大藥廠更專注于藥物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李氏大藥廠的“瘦身”不僅局限于出售旗下資產。2021年,李氏大藥廠不惜以虧損1.91億港元的代價,優化管線,延期14項藥物開發項目。
“健美式瘦身”為李氏大藥廠藥物研發帶來了持續動力,2022年已有7款藥物獲得國家藥品監管局批準上市,分別為Zingo、INOmax、高濃度曲前列尼爾注射液、Natulan、Teglutik、那曲肝素鈣注射液、阿齊沙坦片,遺憾的是其中4款為引進,2款為仿制。
此外,在腫瘤管道方面,李氏大藥廠擁有6項創新藥和4項仿制藥,雖然6項創新藥中,絕大數為引進,但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首款仿制藥上市后,李氏大藥廠在仿制藥道路上越來越下足功夫,似乎想學恒瑞醫藥靠仿制藥逐步向自主創新轉型。
小結
自主創新,談之容易做之難。
相信隨著李氏大藥廠更多仿制藥的上市,創新轉型的資本將更加雄厚,靠引進“長胖”的李氏大藥廠,將來或將回歸自主本質,成為國產新藥研發的主力。
參考資料:恒瑞醫藥2022年三季報;三生制藥2022年三季報;李氏大藥廠官網及公告
聲明:本文系藥方舟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站留言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