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4 09:43:23來源:瞪羚社/Kris.瀏覽量:273
10月31日,在港股創新藥頭部企業走勢一片祥和下,藥明生物卻帶領港股的CXO板塊一路下挫。截止本文撰稿前,藥明生物下跌8.89%,當日成交金額超過20億。
據香港聯交所10月28日披露的文件,美國資本集團于10月26日以每股均價40.773港元售出藥明生物3032.58萬股H股股份,價值約12.36億港元。售出后,美國資本集團最新持股數目為2.74億股股份,好倉比例由7.12%降至6.41%。
市場相當一部分投資者認為,外資的撤離是逆勢下跌主要原因。美國資本集團是藥明生物第一大機構股東,從2017年四季度就已持有公司1.82億股(預計成本不高于15港元每股)。有意思的是,本次減持的3000萬左右股份正好是該機構2020Q4、2022Q1、2022Q2增持的倉位(做了個失敗的“T”)。
與外資不同的是,張坤管理的易方達藍籌在Q3增持了藥明生物,加倉幅度為100.74%,倉位從2.64%升至4.37%;另兩只基金易方達優質精選和易方達優質企業三年同樣也大幅加倉,進入兩只基金的十大重倉股。
內資和外資出現如此大的分歧,藥明生物到底遭遇了什么?
1、地緣政治不確定性與全球成熟產業鏈分工帶來的矛盾點
兩者的相殺,本質上是常識和情緒之間的博弈。
影響情緒面的消息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據Wind數據統計,自2022年2月8日藥明生物列入UVL未核實清單后,藥明生物股價下跌了40%。
移出UVL清單后,又遭遇了拜登政府所提出的“生物制造法案”余波帶來的情緒恐慌:10月27日,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美國負責工業和安全的副部長艾倫-埃斯特維茲提出,美國正在考慮在半導體外的領域對中國實施新的出口管制措施,其中就包括生物技術。另一邊,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凱瑟琳·希克斯在白宮舉辦生物技術和生物制造峰會上發言稱,未來5年國防部將投資近15億美元來擴大美國的生物工業制造基礎設施,加強這些設施的生物安全和網絡安全,并利用生物技術來支持本土供應鏈。
由于藥明生物生于港股,外部短期無法證偽的消息使得空頭倉位肆意做空公司股票。
另一競爭優勢反而變成了劣勢,藥明系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巨大,以藥明康德三季報為例,美國客戶收入189.91億元,占公司營收66.88%。
在中美關系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很難保證拜登政府后續對藥明系這種靠美國發家的“制造公司”不會產生什么想法。
印刻在基金經理和市場投資者腦中的常識,卻在瘋狂抵御者消息帶來的情緒變化。
● 隨著新藥研發成功率持續下行和人力成本、效率多因素障礙,MNC藥企很難制造訂單再轉移回到本土或選擇自建工廠生產;
● 中期內,中國醫藥制造服務業的綜合優勢仍然最強,工程師紅利、原料藥成本優勢等無法被其他國家替代;
常識在醫藥、港股的單邊熊市下顯得單薄,無法抵御外資、空頭力量,需要等待一個反轉的時機到來。
2、產能真的過剩了嗎?對于藥明生物的影響是什么?
隨著上市公司三季報陸續披露,CDMO呈現了冰火兩重天的局面。
一邊是頭部公司諸如藥明康德、凱萊英、博騰股份等動則100%以上的利潤增長,另一邊是根基不穩新興CDMO的業績增長遲滯。
盡管頭部企業逆勢交出了優良業績,但股價卻新興公司殊途同歸、一路向下。市場不僅擔心新冠訂單的爆發破壞了頭部公司穩定的增長模型,而且反射弧縮短,開始擔心產能過剩的問題。
這種擔憂在頭部本土創新藥企開始爭相布局CDMO賽道加劇,2021年底三生制藥宣布旗下CDMO上海晟國醫藥獨立運營、今年3月復宏漢霖推出全資子公司安騰瑞霖、5月信達生物推出夏爾巴生物。
對此,藥明生物CEO陳智勝提供差異化的思路:在他看來,現在全球CDMO企業都在擴張產能,主要是受到客戶需求的驅動。例如,渤健治療阿爾茲海默癥的生物藥獲批帶動了這一領域的發展,羅氏、禮來等大公司都在布局相關管線,老年癡呆領域的生物藥產能需求是巨大的,未來可能是上百萬升的產能需求。此外,跨國藥企的產能建設步伐一直在放緩,目前行業趨勢是由CMO來承接生物制藥產能。基于此,可以認為全球產能并沒有真的過剩,而“產能過剩”可能存在于服務于中國本土市場。
除了市場普遍對于產能過剩的擔憂,還有資本寒冬帶來的切實影響。
擁有“培養基+CDMO”雙主業的奧浦邁在近期調研中表示:“對于CDMO業務,受生物藥研發公司資本寒冬的影響,公司CDMO業務也受到了一定影響。后續,公司會繼續優化資源配置,調整生產計劃,提高公司生產經營效率,保障公司CDMO業務的穩定發展。”
生物藥CDMO臻格生物的CEO陳建新也在近期表示:資本寒冬切實影響了CXO公司的業務,但帶來的并不全是壞消息。
這側面也應證了一個觀點:腰部及以下的新興CDMO,往往需要競爭頭部企業的訂單外溢(而這部分集中在國內藥企的需求),另外海外巨頭的訂單短期內也不會落入這些公司手里(因需要長時間的內部驗證),在競爭力不足、訂單僧多粥少的大背景下,低估值、過緩的業績增長可能是未來常態。
對于藥明生物而言,生物藥CDMO概念上市公司的大行其道,壓低了整體行業估值,從而拉低了公司的估值;但業績的部分,國內競爭對手給公司的擠壓非常有限,穩步快增長仍然可持續。
3、藥明生物回歸到應有的市值?
藥明生物當前的市值已經回到了1400億人民幣附近,這個市值合理,但卻不一定是底。
從2022年全球的CDMO排名來看,瑞士Lonza仍然是穩坐一哥的位置,藥明生物和藥明康德合并起來的藥明系位居全球第二。
依然可以從Lonza發展歷程和市值變化,探尋藥明生物潛在可能下探的低點。
龍沙制藥(Lonza)上市后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如下圖),第一階段公司當時已經是小分析CDMO龍頭,上市募資后布局大分子CDMO,迎來了較為穩定的業績增長,1997-2007年凈利年復合增速為4.61%(市盈率20-40倍區間);第二階段由于經濟下行和行業監管趨嚴,加之公司未停止產能擴張,使得業績增速放緩,2008-2012年市盈率在10-20倍區間;第三階段公司迎來了醫藥行業的蓬勃發展,業績快速增長,2013-2019年凈利復合增速近40%,市盈率在20-40倍區間。
目前,龍沙制藥市值約合2789億人民幣,對應市盈率12.25倍,較低估值與近年來公司不穩定業績有關,是成長性缺失的結果。
藥明生物目前更像處于龍沙2013-2019年那段成長區間,甚至成長性更優于龍沙。如果結合藥明生物2022年中報和管理層調研披露的情況,今年新冠收入大約在30億,按中報凈利率上浮以40%來算,新冠項目凈利潤在12億左右;如果下半年與上半年凈利持平的話,那么非新冠的利潤在40億左右。
如果外資基于地緣政治因素不顧一切拋售公司股票,夠到30倍市盈率以下亦并非不可能,但有如此明確的對標錨點在,內資的公募們或許能做出有效承接。
結語:在地緣政治因素無法被證偽的情況下,盡管公司股價逐漸合理甚至便宜,也不妨讓子彈再飛一會。
聲明:本文系藥方舟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站留言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