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0 17:02:47來源:氨基觀察/方濤之瀏覽量:343
導讀:這場博弈背后將沒有贏家。
在國際局勢微妙的當下,國內醫藥行業持續收到美國的“關照”。
9月15日,拜登政府新簽署了一項縮緊生物制藥跨境并購的政策,要求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加強對生物制藥和生物技術的風險審查。
雖然這并非針對國內藥企,但國內藥企不可避免受到影響。
拜登簽署新法案當天,美國上市公司F-star發布公告表示,CFIUS要求延長其被中國生物制藥收購的審查。
9月18日,凱萊英發布公告表示,并購海外Snapdragon公司的項目,因為“監管原因”直接流產。
在政治博弈之下,醫藥市場也漸漸被裹挾其中,國內醫藥行業的發展不可避免會受到影響。
但實際上,在全球化的今天,這場博弈背后將沒有贏家。
/ 01 /
被叫停的中美藥企并購
過去幾天,凱萊英、中國生物制藥2家國內醫藥行業公司海外并購接連遇阻。
已經明確失敗的是CXO公司凱萊英。
今年2月,凱萊英宣布收購創新藥原料藥企業Snapdragon公司。
按照凱萊英的設想,收購Snapdragon公司能夠進一步在海外拓展業務,而后者也能利用凱萊英的天津工廠提高商業化生產規模。二者各取所需,看起來沒有任何問題。
然而,這場雙贏的生意卻沒能順利完成。9月18日凱萊英宣布,由于監管原因導致二者的合作流產。
所謂監管原因,是來自美國財政部的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阻攔:Snapdragon使用美國政府資金開發其技術,而CFIUS不希望一家中國公司擁有該技術。
CFIUS是負責審核美國對外并購交易的機構,它有權以國家安全為理由,阻止外國公司投資美國公司。
此前被CFIUS 阻止的交易主要涉及計算機系統、半導體和其他電子產品,尚未出現將化學或制藥相關技術列為受CFIUS 審查影響的類別。
但在9月15日,拜登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就CFIUS在審查并購交易時,應考慮的風險因素給予了指示。
其中,一項風險因素是:
特定交易影響美國國家安全領域的技術領先地位得,包括但不限于微電子、人工智能、生物技術和生物制造、量子計算、先進的清潔能源、氣候適應技術。
生物技術和生物制造領域如今赫然在列,意味著CFIUS管得越來越寬。如此看來,CFIUS對于凱萊英并購交易的阻攔也就并非沒有依據。
事實上,美國政府對于生物技術和生物制造領域崛起的狙擊不僅限于CXO。國內藥企出海并購美國Biotech的生意,或許也出現了變數。
今年6月,中國生物制藥計劃以1.61億美元價格收購F-star。如今隨著美國對并購交易的收緊,這項計劃也不得不延期。
根據F-star最近披露的消息顯示,CFIUS 對這筆交易的審查預計將再持續 45天。45天后,美國對于國內藥跨境并購海外藥企究竟是何種反應,我們將得到一個答案。
/ 02 /
國內藥企出海撿漏難度升級
對于國內生物制藥玩家來說,若美國對于跨境并購的政策收緊,絕對不算是一個好消息。
首先,到國外撿漏質地優秀的管線,對于不少國內藥企來說都是一條拓寬管線的捷徑。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全球生物科技行情下行,不少藥企優秀管線的價格已經降到了合理的區間。尤其是不少海外Biotech,估值要比國內Biotech低不少。
與此同時,國內大藥企手里擁有充沛的現金流,在此時選擇購入一些質地優秀的資產,無疑是一筆劃算的生意。也是因此,不少國內玩家紛紛到海外撿漏。
比如,今年1月完,啟明醫療完成了對導管二尖瓣三尖瓣創新療法公司Cardiovalve 的收購;再比如四環醫藥在1月份宣布,其附屬公司已收購美國Genesis 公司的全部股權,擴充了公司的醫美產品管線。
可以說,跨境并購是不少國內藥企拓寬管線,最方便快捷的選擇。
如今,隨著美國政策收緊,這條快捷通道關閉,對于國內藥企來說,自然是少了一條優質的“進貨”渠道。
其次,對于一心想要出海的國內藥企來說,并購海外藥企也曾是一個不錯的跳板。相對于國內藥企,海外藥企對美國的市場運作、新藥上市等各項制度都更為了解。
通過并購的方式,某種程度上能借助其力量更好的完成國際化,這也是國內藥企高效率布局國際化的一種不錯選擇。
而如今,美國對于跨境并購的收緊,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國內藥企的出海難度。
當然,凡事總有兩面性,換個角度來看,美國政策的收緊也不全是壞事。
一方面,美國跨境并購的政策收緊將倒逼中國創新藥的進步。
從國外引入優秀管線的渠道減少,勢必需要考驗創新藥玩家的自研能力。而這,或許將倒逼國內創新藥企的優勝略汰。不具備創新藥研發能力的后退,反之則不斷向前。
事實上,我國不少創新藥的研發進度已經走在全球前列,對于海外的依賴在逐漸減弱。
另一方面,跨境并購的收緊,也將促進國內的并購生態趨于成熟。
既然不能跨境收購,那么手中不缺錢的大藥企自然會到國內尋找優質標的,這將促進國內的并購生態趨于成熟。
事實上,國內大藥企與國內Biotech珠聯璧合的例子也在不斷增多。今年2月,石藥集團就收購了銘康生物;今年8月,華潤雙鶴收購神舟生物50.11%股權。
總的來說,能夠撿漏海外藥企加速中國國創新藥的發展自然是最好的。但中國創新藥的發展也并不是離開美國就不行了,這條路被堵住后,國內創新藥仍將一路向前。
/ 03 /
被政治裹挾的醫藥市場沒有贏家
制約國內醫藥行業發展,美國未嘗不會受到影響。就拿供應鏈回流來說,對于美國的創新藥發展不一定是利大于弊。
在醫藥研發回報率日漸走低的背景下,藥企一分錢都要掰成兩半花。國內CXO行業的興起,本質上是因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更具優勢。
中國頭部CXO人均成本不足美國頭部CXO同行的三分之一,2021年跨國CXO人均成本為10-12萬美元,國內主要CXO企業人均成本3—4萬美元。
不難想象,如果供應鏈回流到美國后,美國制藥公司的成本也會大幅增加。
眾所周知,美國已經飽受藥價高企困擾多年。如果,在供應鏈回流美國后,藥物研發的成本還將不斷增長。最終為高價創新藥物研發買單的最終還是美國。
與此同時,制約國內生物科技公司發展,也會帶來同樣的副作用。醫藥無國界,未來中國的創新藥不僅能夠惠及中國人民,也能夠給更多美國人民帶去福音。
當前,這一情況已經發生。國內眾多創新藥企紛紛把目光瞄向美國,帶去的不僅有me too創新藥,更有滿足臨床未滿足需求的創新藥,例如“孤兒藥”。
限制中國生物科技行業發展,必然會使得美國患者失去一些最早使用到創新藥的機會。同時,缺少中國創新藥這條“鯰魚”,也必然不利于美國創新藥市場“控費”。
在全球化的當下,中國醫藥行業發展,全球市場都會受益。一味地通過政治手段去干擾,受到影響的是所有人,而不僅是中國企業。
聲明:本文系藥方舟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站留言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