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黄色_青娱乐久草_秀人顶级模特尤妮丝的最新视频_亚洲国产日韩美_国产乱来视频_九九精视频

快速發布企業信息
當前位置:首頁行業資訊行業資訊醫藥研發

生物分析專欄 | 中藥的藥代動力學及其生物分析

2022-08-15 10:22:06來源:藥方舟瀏覽量:2169


中藥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于預防、治療、診斷疾病并具有康復與保健作用的物質。中藥主要來源于天然藥及其加工品,包括藥材和飲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劑和單味制劑?!吨腥A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一部中收載中藥2711種[1]。中藥是中國人民上千年用藥實踐的總結,是世界醫學的瑰寶。西藥通?;瘜W成分單一,靶點明確,作用機制明確,而中藥通常為多組分、多途徑、多靶點相互作用,協同發揮藥效。尤其,中藥對于慢性病的治療上具有獨特的優勢。

中藥藥代動力學(Pharmacokineit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借助于動力學原理,研究中藥活性成分、組分、中藥單方和復方在體內的吸收(absorption,A)、分布(distribution,D)、代謝(metabolism,M)和排泄(excretion,E)(簡稱ADME)的動態變化規律及其體內時量-時效關系,并用數學函數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門學科[2],它是中藥藥理學的重要分支,對闡明中藥藥效物質基礎、揭示中藥有效性與安全性的科學內涵、中藥新藥研發與劑型改進及方劑配伍機制、以及優化中藥臨床治療、指導臨床合理用藥等方面均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3]。

中藥常以復方入藥,其含有的幾百上千種成分同時進入人體,有效成分復雜、多變,使得其在體內的ADME特征以及動力學特征與西藥經典藥代動力學具有很大的差異。如何科學評價中藥在機體內的藥代動力學特征、體現中藥藥代動力學對整體性特點、揭示中藥藥效作用物質基礎、闡明體內暴露量與藥效的相關性意義重大。本文將從中藥的特點、中藥的藥代動力學特點、中藥藥代動力學的研究思路與方法、中藥藥物相互作用研究、中藥的生物分析方法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中藥的特點


中藥新藥研究大多是在已有臨床應用經驗和確切療效的中藥方劑基礎上的研究,其“源于臨床-證于實驗-回歸臨床”的研究過程體現了中藥研究的特點和規律[4]。
(1)中藥制劑具有多成分、多靶點、多效應的特點。中藥制劑采用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動物和礦物為原料,又具有四氣五味、升降沉浮等藥性特點,常以復方入藥。用藥時需遵循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去性存用、升降相因、五行配伍等配伍理論。因此中藥通常是由多種成分組成的復雜體系,由多種化學成分相互作用多靶點發揮多效應的藥效作用。比如,心血管疾病、癌癥、精神疾病等涉及多種分子機制的失調,而非單一機制的失調。應對這些復雜疾病,復方藥物和聯合用藥常常具有治療優勢[5],這也體現了中藥的整體作用的特點。
(2)中藥的有效成分的含量存在差異。中藥由于其“道地藥材”的屬性使得其不同產地的藥材有效成分的含量存在差異,從而會帶來藥效上的差異。另外,中藥通常經過蒸、煮、炒、炙等工序加工炮制入藥。中藥材經炮制后,其主要成分也可能發生質和量的變化。比如,從療效角度來講,有毒中藥通過炮制可以達到增效減毒、緩和藥性的目的。
(3)傳統中藥大都是口服給藥,胃腸道的pH環境變化會影響藥物的吸收[6]。
中藥的特點也是其研究的難點。比如:中藥成分復雜,如何選擇藥效指標代表藥物對機體作用的整體性?同時,中藥復方具有多味藥物組成,復方中的藥物之間、化合物和化合物的作用紛繁復雜,從而會導致藥代動力特征不同尋常,如何解讀這些特征以及藥代-藥效的相關性?

中藥的藥代動力學特點


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內容包括考察給藥后中藥的體內物質暴露;研究中藥活性成分的藥動學特征、吸收和體內變化過程(分布、代謝、排泄)以及相關的分子作用機制;研究中藥成分體內暴露和藥代特征與其藥效作用的關系;考察與其成分體內暴露和變化過程關聯的中藥安全性問題;研究方劑配伍的藥代機理和作用模式、中藥與化藥合用時的藥代問題等[5]。
中藥的藥代動力學的研究過程不同于化藥,化藥的藥代動力學研究是從藥物的發現到臨床研究階段,可為藥物候選物的成藥性評價提供支持;而中藥的藥代動力學研究是從臨床實踐回到科研再走向臨床實踐的過程。中藥的藥代動力學的研究可為中醫藥理論提供依據。
中藥提取物、中藥配伍、中藥炮制均呈現具中藥特色的藥代動力學特點。中藥活性單體與提取物的藥動學比較研究,發現提取物中的共存成分對活性標識成分體內過程的影響較為復雜。其影響可能是促進吸收、增加暴露程度、延長滯留時間;也可能是抑制吸收,降低暴露程度,縮短滯留時間;甚至同一結構類型的不同成分也可能表現出不同的變化趨勢[7]。配伍是復方中藥的核心理論,藥對配伍的目的是增效減毒, 不同的配伍比例和配伍藥味會影響藥物中有效成分在體內吸收代謝過程:配伍后可能使藥效成分在體內吸收增加、暴露量增加、滯留時間延長,起到增效的作用[8-9];同時,也可以降低毒性成分在體內的吸收和暴露、縮短滯留時間,起到緩和藥性、減毒的作用[10-11]。有些藥對配伍后對不同成分具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藥動學影響[12-13]。中藥提取物通過炮制過程溶出有效成分,可促進有效成分的吸收以及調控CYP450酶的作用可增加部分活性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同時,可降低無關成分的生物利用度[14-16]。此外,有研究表明,醋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活性成分的肝臟靶向效果,為醋主入肝經、醋炙可緩和藥性的炮制作用提供了理論依據[17]。上述研究為中藥的炮制理論提供了現代藥動學數據的支持[18-20]。
口服給藥方式為傳統中藥的服用方式,中藥進入人體后,必然會接觸腸道菌群。中藥可通過腸道菌還原、水解轉化為有效成分發揮藥效。王琰、楊秀偉等國內專家學者在生物堿、黃酮、多糖、皂苷等中藥成分與腸道菌的相互作用研究方面積累了大量的數據,為中藥腸道菌代謝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21-22]。
此外,中藥的人體藥代動力學在中藥新藥的研究中至關重要。但由于倫理學等方面的限制,很難直接在人體上開展研究[3]。并且面臨諸多難題,如復方中藥新藥的劑量與療效之間很難找到明顯的量效關系,這或許與中藥成分多種多樣,使得藥物與療效之間未必存在線性關系有關[23-24]。

中藥藥代動力學的研究思路與方法


以1963年陳瓊華教授對大黃的藥代動力學研究為代表,80年代國內外學者對中藥的有效成分和單味中藥進行藥代動力學研究,到了90年代,開始著重對對中藥復方及中成藥進行研究。這些方法均是嘗試用中藥或復方中藥效作用明確的某一個或某幾個成分來代表中藥整體進行研究,這對某些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5]。但是,中藥的藥效是多種化學成分相互作用、中藥與機體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綜合結果,單純采用西方植物藥研究方法無法闡明中醫藥的科學內涵。中藥多組分藥代動力學仍是以尋找中藥及復方中的活性物質為研究重點,與以往研究的不同之處在于,該類研究充分考慮了中藥“整體觀”的特點和中藥有效成分在體內的變化過程,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和現代先進的分離分析手段,構建中藥及其復方吸收、分布、與靶細胞結合的體內外技術平臺,通過尋找中藥發揮作用的體內效應成分(群),來追溯其在中藥直接提取物中的物質形式[25]?;诮M學的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從機體對中藥產生的內源性小分子應答這一角度,通過同時監測中藥原型及被代謝成分(藥代)和內源性小分子代謝物(代謝組)的變化,探索中藥與人體兩個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26]。具有中醫藥特色的中藥的藥代動力學-藥效動力學(PK/PD)結合的研究方法著眼于藥物的體內過程、藥物效應及二者之間的關系,有利于闡明藥物作用機制,且以現代科學闡述中藥組方原理,為研究古方、篩選新方提供科學依據和方法[25]。

1、中藥多組分藥代動力學

傳統中藥物質基礎研究思路和方法來源于西方天然藥物的研究思路,即對中藥的化學成分進行提取、分離、結構鑒定,然后評價生物活性,確定有效成分[27]。中藥的療效通常來源于復方中多種藥效物質的綜合作用,而經純化分離后,中藥的內在系統聯系亦被割裂,中藥多組分、多靶點、多途徑的協同作用機制無法展現,也就難以反映其整體辨證施治的優勢所在[26]。
考慮到中藥組分協同用藥的整體思想,許多學者采用同時定量描述多個單體成分的動力學,以此來描述中藥整體的動力學特征[28]。選擇中藥藥代標識物開展多組分藥代動力學研究有助于闡明主要活性成分在體內的藥代特征,是中藥物質基礎研究的重要內容。中藥藥代標識物指以給藥后體內出現的并能用現有分析技術檢測的中藥物質(原型成分或代謝物),來反映或預測與中藥藥效或安全性關聯的中藥體內物質暴露、影響暴露的因素及與暴露相關的其他重要因素[5]。
活性單體與中藥提取物藥代動力學比較研究可通過分別測定多種單體和(或)單體混合以及相當劑量的中藥提取物給藥后各成分的藥動學參數,比較其差異來分析中藥提取物多成分藥動學相互作用。中藥提取物藥對配伍的藥代動力學研究則可通過比較單味提取物與藥對混合提取物在分別給藥后的體內藥動學參數的差異,分析存在的藥動學相互作用,闡述可能的配伍機制。炮制的中藥多組分藥代動力學可通過對比中藥炮制前后人血成分藥動學參數的差異闡明炮制的內在作用機制[7]。
由于中藥化學成分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機體狀態的不可預測性,給治療的物質基礎研究帶來許多問題[2],屠鵬飛等[27]綜述了中藥物質基礎研究的方法。
還有學者提出基于權重的多效應成分分類整合藥代動力學研究的概念,即針對效應成分相對明確的復方中藥,按化合物類型對由中藥復方所含多種有效成分分類成可數的類群,對分類整合后總類群的經時變化血藥濃度,用經典的藥代動力學理論與模型進行描述的方法。但是,由于復方中藥成分復雜,部分明確的有效成分能否代表該復方中藥并不確定,基于權重的藥代動力學分析更增加了藥代動力學參數的不確定性,該方法無法指導藥物的用法用量,也無法進行治療藥物的監測[29]。
中藥成分眾多,尤其經組方配伍后的中藥復方化學成分更加復雜,使得各成分的藥代特征相差較大。單體成分的藥動學參數簡單疊加并不能代替整體藥動學效應,雖能體現單體間的相互作用,但無法反映中藥的整體性[26]。同時,某些微量甚至痕量成分,以及藥物等代謝產物表現為血藥濃度低,難于檢測或富集,無法評估其活性。上述諸多因素,導致多組分藥代動力學無法指導中藥的臨床用藥。

2、基于組學的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

多組分藥代動力學研究不足以反映中藥的整體性特征,有學者提出了基于組學的研究思路,包括化學物質組學、中藥藥代動力學-代謝組學。羅國安等[30]認為中藥復方和人體之間是一個“干預-應答”相互作用的生物學過程,而這種應答可以用代謝組學來準確表征。代謝組學可以間接地反映中藥復方的藥代動力學的特征,甚至能反映藥動學個體差異。
化學物質組學是將單味中藥或中藥方劑所含的復雜成分看作組合化學庫或化學物質組,采用組合化學或組學的方法研究中藥物質基礎[31],即將中藥進行分離后,采用現代儀器分析方法如液質聯用技術、高分辨質譜等對各成分進行解析,再確定活性物質組[27]。
代謝組學是對生物體體液、組織中的內源性和外源性小分子代謝產物(小于1500 Da)進行靶向和非靶向的定性、定量分析。通過代謝組學分析患者和健康生物樣本的代謝譜差異,可以發現與疾病密切相關的特異性生物標志物,為疾病的病理變化機制提供重要的參考。中藥代謝組學是研究給予中藥后,藥物對機體代謝通路的影響。中藥代謝組學可以動態監測給藥后動物體代謝譜圖的變化趨勢,可用于發現與毒物相關的生物標志物,在中藥毒理學研究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藥藥效代謝組學研究也存在著成分不清、科學問題不明確、缺乏深入的靶點探索等問題[32]。
中藥藥代動力學-代謝組學的研究是基于代謝組學的研究方法研究中藥和機體的相互作用,以期闡明藥代-藥效相關性。根據中醫“癥候”理論,以藥效為基礎,逆向解析中藥進入體內后所導致的與機體生理、病理狀態息息相關的內源性小分子代謝物變化與藥物經時變化的相關性,進而闡明藥物的代謝通路和作用機制,以及中藥副作用產生機制等問題。該方法從現代藥理學的角度揭示中藥的作用機制,提示中藥發揮作用的可能代謝途徑,甚至可能發揮作用的靶點通路。這種自下而上的研究模式有利于克服當前中藥藥動學和中藥代謝組學研究中的種種不利因素,牢牢把握疾病-人體-中藥三者之間的因果關系,符合中醫藥整體觀的研究方法論,使得對中藥復雜體系的藥效物質基礎的研究有的放矢,為中藥功效物質基礎的研究以及中醫辨證論治理論研究開辟了局面。
此外,如何將生物體內代謝物的變化與相應的中藥化學成分進行關聯,同時如何將不同平臺的中藥代謝組學結果進行整合,以及如何將中藥代謝組學結果與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組學等其他的系統生物結果進行有機的整合,通過形成一套完整的整體組學策略,來研究中藥復方的多靶點、多效應,如何建立完全符合中醫特點的、整體觀念的研究理論,如何選擇藥效學指標以全面反映多功效中藥的各種臨床療效等,是中藥藥代動力學-代謝組學亟待解決的問題[26, 33]。

3、藥代動力學與藥效動力學結合研究方法

PK-PD模型前者為闡明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轉化和排泄過程及經時動力學過程,后者描述藥物效應隨時間變化的特征,采用數學模型將兩個動力學過程整合,即將藥物在體內的經時變化(時間-濃度)及其對生物機體對效應結合起來,可以更加準確地評價藥物在體內的動力學過程和產生藥理效應的動態變化,有助于全面系統地解答中藥物質基礎及其作用機制,該法已逐漸成為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的熱點方法。目前PK-PD模型主要有以下幾種:線性模型、對數線性模型、最大效應模型和Sigmoid Emax模型、Sheiner效應模型、Paalzow效應模型、多重受體反應理論[34]。其中,藥效學模型大多采用Sigmoid Emax 模型模型。為了表征中藥整體PK/PD行為,郝海平[35]首次提出“中藥多組分整合藥代動力學研究”。該研究思路在血塞通注射液及脈絡寧注射液的臨床試驗得以應用,提出了血塞通注射液的優化臨床給藥方案, 初步證明中藥的藥代動力學研究在臨床中藥制劑給藥方案設計與優化中應用的可行性和重要意義。但科學評價中藥的整體PK/PD特征仍需進一步探索新的模型整合研究方法。
通過對中藥活性成分的PK-PD相關性進行統計分析,可獲得藥物暴露量與藥理效能之間的關系,可以指導中藥新藥的研發及臨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評估。對于藥效物質基礎尚不明確的中藥,采用藥動學和藥效學結合的方法,需要在眾多有效成分中,選擇與復方整體藥效相關性較高的成分,來表征復方總體藥代動力學的特征在實際研究中難度較大。同時,中藥作用通路廣泛,選擇合適關乎藥效的指標至關重要。

4、生物效應法

生物效應法是研究中藥復方藥代動力學的常用的方法,尤其針對成分不明確的中藥復方。生物效應法體現了中藥復方的整體觀思想,符合中醫基礎理論。主要有藥理效應法、藥物累積法、微生物指標法,如表1所示。

1.png

表1 生物效應法研究內容及特點[35, 36]


中藥藥物相互作用研究


中藥通過多成分多靶點模式發揮良好中醫藥整體治療作用,中藥多組分間會產生廣泛的代謝/轉化,并且中藥多成分間的相互作用同樣會使中藥有效單體成分的藥動學和藥效學產生改變。中藥可以通過多種機制引起對藥物代謝酶和轉運體產生作用,當生物體藥酶/轉運體系統發生改變時,會使得藥物的體內處置與動力學特征發生改變,進而影響藥效作用甚至產生毒副反應[6, 33],藥代動力學的藥物相互作用主要是通過對藥物代謝酶或轉運體的抑制和誘導作用、或通過與腸道微生物發生相互作用而產生,這種相互作用可能發生于中藥單體成分在體內吸收、分布、代謝、排泄任意一個環節,進而影響藥物的體內過程,見表2。此外,中藥會通過影響胃腸道pH環境改變聯用藥物的離子狀態,從而改變其吸收程度;還可能通過影響pH敏感轉運體(如OATP)的改變影響聯用藥物吸收;中藥還能通過調節胃排空以及與血漿蛋白競爭性結合影響聯用藥物的PK特征;此外,中藥可能還通過損傷肝或/和腎功能影響聯用藥物的消除。



2.png

表2 中藥衍生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劑(HDIs)的藥代動力學機制[6]


通常中藥產生的相互作用危害較低,并且停藥后便可消失。但是,眾多研究結果存在互相矛盾的現象。有學者[6]建議,首先需要建立標準化的生產規范,統一名稱,不僅僅是中藥的名稱,還有拉丁名。第二,需要規范標準化提取方法,需要嚴格控制質量,鑒于臨床常用煎煮劑,所以采用水提物更具臨床意義。第三,實驗所選的評價系統較為重要,例如,推薦基于人組織和細胞的系統。另外,對于中藥粗提物,肝細胞或者肝微粒體系統不適用,第四,進行研究時應關注組織中藥物的暴露水平,而不是血漿藥物暴露水平。最后,應全面解讀獲得的結果,不能僅通過80-125%這個區間評判藥物在人體上潛在的相互作用。

中藥的生物分析方法


中藥復方化學成分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中藥配伍的變異性和機體狀態的不可預測性,給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帶來了諸多問題[35],而中藥進入體內發揮療效的活性形式如果能被定性、定量可能是了解其體內過程的前提。因此,建立在復雜體系中實現分離、分析待測物的生物樣本分析技術,是開展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的關鍵所在。隨著現代分析技術和儀器的發展,如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氣相色譜-質譜聯用、飛行時間質譜、離子淌度質譜以及生物樣品前處理、在線分離等技術,使得復雜多樣的、痕量藥效活性成分在體內的定性、定量分析得以實現。除此之外,還有酶聯免疫法、毛細管電色譜法、放射性標記法等用于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極大地豐富了該研究領域的技術種類。絕大部分中藥多成分藥動學研究是對已有對照品的成分進行分析,隨著色譜、質譜技術的發展,也隨之涌現出來了半定量分析策略,可以應用于沒有對照品時的體內藥物分析。

液質聯用技術是將色譜分離技術與質譜檢測技術兩者相結合,兼具色譜的分離能力和質譜的高靈敏度、高特異性以及抗干擾能力強等特點,可以應對中藥復雜組分的快速檢測、鑒定和準確定量,使其在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質譜按照質量分析器可分為:四極桿(Quadruple,簡稱Q)、離子阱(Ion trap,簡稱IT)、飛行時間質譜(Time of flight,簡稱TOF)、軌道阱(Orbitrap)、線性離子阱-傅立葉變換-離子回旋共振(Linear ion trap-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簡稱LTQ-FTICR),以及將不同類型的質量分析器串聯起來的復合式串聯質譜,如的三重四極桿質譜(QQQ)、四極桿-飛行時間質譜(Q-TOF)(如圖1所示)、離子阱-飛行時間質譜(IT-TOF)、液相色譜-核磁共振-質譜聯用技術(Liquid chromatography-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mass spectrometry,簡稱LC-NMR-MS)。各類型質譜在中藥的定性、定量研究中的比較如表3所示。

3.jpg

圖1 三重四極桿質譜儀和Q-TOF質譜儀
表3 液相色譜/質譜法在中草藥定性、定量分析中的比較[37]

4.png



Orbitrap、Q-TOF、IT-TOF、LTQ-FTICR可以同時提供多級質譜信息以及高分辨質量數的數據,在中藥及其代謝產物的結構鑒定的應用上具有絕對的優勢,尤其,近年來數據的掃描模式從傳統的數據依賴掃描模式(Data dependent acquisition,DDA)發展到數據非依賴掃描(Data independent acquisition,DIA)(如表4和圖2所示)。通過MSE、MSALL技術(全分子量范圍)、SWATH技術(Sequential windowed acquisition of all theoretical fragmention)獲得掃描范圍內的全部粒子的碎片信息,具有強大的分辨率、掃描速率及高靈敏度等優勢。


5.png

圖2 自下而上的蛋白質組學中數據非依賴掃描 [38]
表4 數據非依賴掃描計劃[38]

6.png


1、定性策略
中藥中的活性成分及其代謝產物的定性研究極具挑戰,不光中藥本身成分復雜,同時又引入生物基質的干擾,以及復雜的中藥體系與人體相互作用后會產生豐富的代謝產物,使得該工作面臨重重挑戰。目前可結合通過標準品對照,質譜、核磁技術解析數據庫篩選的方式。在已有標準品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化合物在色譜柱上的保留行為,如峰位、紫外吸收特征鑒定。但前提是需保證各成分間應達到基線分離。
先進的質譜技術可以提供豐富的質譜信息,可結合背景扣除技術對背景噪音進行扣減,以減少基質中的成分對待測物的干擾。運用背景扣除技術,可以識別淹沒在背景信號中的微量或痕量物質。對于識別出來的未知成分根據碎片信息、準確的質量數信息以及碎片信息,結合質譜裂解的規律,結合先進的數據處理手段,如:質量虧損過濾、子離子過濾、中性丟失過濾以及同位素分布過濾等方法,確定分子式,推斷化合物的結構。質譜解析工作量巨大,研究者們將中藥的原型藥物及其體內的代謝產物根據母核結構進行分類,具有相同母核結構的化合物可被歸為一種類型,同一類型的化合物會具有相似的碎片離子和質譜裂解規律。通過軟件總結不同類別化合物的特征碎片離子和質譜裂解規律,建立數據庫,如基于診斷碎片離子擴展策略(Diagnostic fragment-ion-based extension strategy)[39]。近年來,隨著質譜技術的發展,結合組學研究手段,中藥的定性分析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宋月林采用多維/多柱色譜-質譜聯用結合多種掃描模式、在線能量分辨質譜(online ER-MS)[40]、直接注射(DI)分析-擬靶向代謝組學等方法[41],建立了國際領先的中藥化學成分高效分離與精確識別技術體系及其平臺。
藥數據庫可極大提高中藥及其代謝產物鑒定的研究進程。目前,中藥化學成分的數據庫有TCM Database@Taiwan、TCMID、CEMTDD、SuperToxic和 SuperNatural等。這些數據庫能夠提供包括中藥中的成分、中藥單方、中藥復方的結構、代謝、靶點毒性等信息的檢索服務。豐富和完善中藥數據庫的信息也是推動中藥現代化進程的重要部分。
2、定量策略
化藥的藥代動力學的研究對象是通過選擇藥效和安全性相關的原型藥或/和代謝產物確定的。前文已述,這對中藥來說難度較大。通常,中藥會通過測定藥代指標成分來代表中藥的整體藥代動力學。藥代指標成分可能是一個或幾個藥效明確、結構已知的活性組分、或者體內的代謝產物,并且它們與藥效或/和安全性相關。王彩虹[42]總結了指標成分選擇的方法:基于藥代動力學特征選擇指標成分、基于體內代謝途徑選擇藥代指標成分、基于(預測的)藥理活性(毒性)選擇藥代指標成分。確定了指標成分,即可采用液質聯用技術進行檢測,通過建立分析方法、對方法進行驗證,然后應用于實際樣品分析中。對于已知信息或假定信息可通過質譜不同的掃描模式有針對性地獲取數據。質譜的掃描模式包括單離子監測掃描(Single ion monitoring,SIM)、選擇反應監測掃描(Selective reaction monitoring,SRM)、多反應監測掃描(Multi-reaction monitoring,MRM)、母離子掃描、中性丟失掃描等。其中,MRM是對復雜混合物中目標物進行定量的重要技術手段,是質譜定量的金標準。近年來發展的Scheduled MRM(sMRM)模式可解決峰太細,掃描點數不夠的問題,可實現大量化合物的準確MRM檢測[43, 44]。曹璐靖等[7]總結了基于HPLC-MS/MS、UPLC(UHPLC)-MS/MS和UFLC-MS/MS分析技術的中藥提取物多成分(5種及以上)藥代動力學研究概況,涵蓋中藥提取物中的黃酮類、生物堿類、萜類、皂苷類、酚酸類等一類或多類中藥活性成分的藥代動力學研究。
3. 實例
作為擁有集小分子、生物大分子于一體的PK/PD研究服務平臺,陽光德美在中藥的PK/PD研究中具有豐富的經驗,如中藥多組分藥代動力學研究、流感病毒的qPCR檢測以及抗抑郁中藥的生物標志物研究等,部分案例分享如下。
案例一:

中藥千金藤素(Cepharanthine)具有廣泛的藥理活性,臨床上應用于放化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2022年5月10日,中國科學家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專利說明書顯示,體外實驗10μM(微摩爾/升)千金藤素抑制冠狀病毒復制的倍數為15393倍。陽光德美團隊成員早在2009年開展了該藥注射液的臨床I期臨床研究,建立了一種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HPLC-MS/MS)快速、靈敏、特異測定人血漿中千金藤素的方法,通過AGILENT XDB-C8色譜柱進行分離,采用電噴霧電離(ESI)和多反應監測(MRM)在正離子模式下進行質譜分析,并通過優化前處理條件、流動相降低非同位素內標的干擾,定量下限達到了0.500 ng/mL,成功應用于人體藥代動力學研究。

7.png

圖3 千金藤的結構及藥時曲線[45]
二:
某中藥制劑化學成分復雜,血漿中的干擾成分較多;需要同時檢測兩對同分異構體,共四個化合物,且給藥后血漿中的濃度較低,需要很低的靈敏度,這些都對分析方法有極大的挑戰。我們通過較緩的梯度和較嚴格的流動相能更有效的分離兩對同分異構體和干擾組分。另外采用固相萃取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去除部分干擾,另一方面固相萃取與傳統的液液萃取法相比較可以提高分析物的回收率,更有效地將分析物與干擾組分分離,減少樣品預處理過程,使操作簡單、省時、省力。

8.png

圖4 某中藥制劑藥時曲線圖 [46]
案例三:

某中藥制劑具有活血化瘀作用,臨床用于預防和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我們通過對流動相和色譜柱前處理的優化,實現了使用非同位素內標也能滿足檢測需求,且線性范圍達900倍。還通過優化前處理條件、流動相、色譜柱等,解決了基質效應,極大地提高了靈敏度。同時采用了沉淀蛋白的前處理方法,比文獻的固相萃取方法更節約成本。

9.png

圖5 某中藥制劑標準曲線及待測物和非同位素內標的色譜圖[46]
例四:
某中藥顆粒臨床用于治療流行性感冒,通過采集口咽拭子檢測流感病毒抗原陽性篩選受試者,并以流感病毒核酸轉陰率作為療效指標之一。我們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法對口咽拭子中提取得到的核酸進行擴增,通過與Cut Point值對比,進行病毒核酸陰陽性的判斷(如圖6所示)。

10.jpg

圖6 不同樣本的Flu A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及qPCR儀和核酸提取儀[46]
案例五
某中藥提取物具有一定的鎮靜、抗抑郁作用,在研究其給藥后對神經因子生物標志物濃度水平的影響實驗中,我們采用數字式單分子免疫陣列分析儀(Simoa)建立了檢測血清中Tau、pTau181、Aβ40和Aβ42濃度的方法。該方法的難點之一是篩選既能達到檢測目的、又適用于數字式單分子免疫陣列分析儀的抗體對;二是解決基質效應與方法靈敏度的相對關系問題。我們在保證足夠的靈敏度的前提下,通過預處理或稀釋等方法消除了基質效應。

11.jpg

圖7 生物標志物Tau、pTau181、Aβ40和Aβ42標準曲線[46]

結語


傳統中藥是中華民族長期臨床實踐總結,因其來源于大量臨床實踐與應用,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保證。經科學家們的不懈探索,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不足以揭示中醫藥內涵,整體觀是中藥用藥的精髓所在,也是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應當遵循的指導思想。相信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中藥研究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在尊重傳統經驗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前提下,建立符合中醫理論的中藥藥代動力學的研究體系,最終闡明多組分、多靶點、多效應的科學內涵。中藥必將會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發展之路,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 上下滑動查看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2020年版[M].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20.
  2. 劉昌孝.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的難點和熱點[J].藥學學報, 2005, 40(5): 7.
  3. 鞏仔鵬,林朝展, 韓立煒. 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淺析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現狀[J]. 中國中藥雜志, 2021, 46(4):7.
  4. 陽長明. 中藥復方新藥研究的質量設計、質量完善與技術審評的分階段要求[J]. 中草藥, 2017, 48(16):6.
  5. 李川,中藥藥代動力學及其研究方法,第三屆中醫科學大會文集, 7.
  6. Ma B L, Ma Y M. Pharmacokinetic herb–drug interaction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gress, causes of conflicting result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Drug Metabolism Reviews, 2016: 22.
  7. 曹璐靖, 詹淑玉, 姬翔宇,等. 近五年中藥提取物多成分藥代動力學研究進展[J]. 中國中藥雜志, 2021, 46(13): 9.
  8. Shan J J, Zou J S, Xie T, et al. Effects of Gancao on pharmacokinetic profiles of platycodin D and deapio-platycodin D in Jiegeng[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5, 170, 50.
  9. Xiao B, Sun Z, Sun S Y, et al. Effect of cortex mori on pharmacokinetic profiles of main isoflavonoids from pueraria lobata in rat plasma[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7, 209, 140.
  10. Xia Z, Lv L, Di X, et al. The compatibility of six alkaloids in ermiao pill explored by a comparative pharmacokinetic and network pharmacological study[J]. Biomedical Chromatography, 2019, 33 (5): e4509.
  11. Zhang Q, Li Y, Liu M., et al. Compatibility with Panax notoginseng and Rehmannia glutinosa Alleviates the Hepatotoxicity and Nephrotoxicity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via Modulating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Triptolid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8, 19(1):305.
  12. Mao Y, Peng L, An K, et al. Influence of Jiegeng on Pharmacokinetic Properties of Flavonoids and Saponins in Gancao[J]. Molecules, 2017, 22(10):1587.
  13. Zhou B., Zhang J., et al. The influence of compatibility of processed radix Aconiti Kusnezoffii on the pharmacokinetic of four components in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5, 169:1.
  14. 狄亞維. 三七蒸制前后主要活性成分體內藥動學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比較研究[J]. 中草藥, 2016, 47(1):6.
  15. Lei T, Zhang D, Guo K, et al. Validated UPLC-MS/MS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quantification of eight saikosaponins in rat plasma: Application to a comparative pharmacokinetic study in depression rat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extracts of raw and vinegar-baked Bupleuri Radix[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2017, 1060: 231-239.
  16. Zhang J, Fu Y, Li L, et al. Pharmacokinetic comparisons of major bioactive component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raw and steamed rhubarb by UPLC-MS/MS [J]. J Pham Biomed Anal, 2019, 171:43.
  17. Wei G, Li J C, Ji D, et al. Pharmacokinetic Comparisons of Typical Constituents in Curcumae Rhizoma and Vinegar-Processed Curcumae Rhizoma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to Rats[J].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ra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18:1.
  18. Tao Y, Su D, Li W, et al. Pharmacokinetic comparisons of six components from raw and vinegar-processed Daphne genkwa aqueous extracts following oral administration in rats by employing UHPLC-MS/MS approaches[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2018, 1079:34.
  19. Lyp B, Ysw A, Xhl B, et al. Pharmacokinetic comparison of five xanthones in rat plasma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crude and processed Garcinia hanburyi extracts[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2019, 1126-1127:121737.
  20. Jiang H, Yang L, Xing X, et al. A simpl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approach for the simultaneous quantification of thirteen compounds in rats following oral administration of raw and processed Fructus Xanthii: Application in a comparative pharmacokinetic study[J]. 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 2019, 42(22): 3403.
  21. 王琰,蔣建東.腸道菌與藥物代謝[M],科學出版社,2022
  22. Yang X. Key foundational science problem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stud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Ascertainment of active and toxic constituents from Chinese materia medica[J]. Journal of Chinese Integrative Medicine, 2005, 3 (2): 154.
  23. 王海南. 中藥新藥臨床試驗的特點和難點[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7, 27(7):3.
  24. 梁末雯.燈盞細辛注射液對腦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PK-PD相關性研究[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2016:69.
  25. 束云,李連達. 藥代動力學-藥效動力學結合模型在中藥研究中的應用[J]. 中國藥理學通報, 2008, 24(11): 14.
  26. 李明會, 阮玲玉, 趙文龍,等. 基于代謝組學/藥動學整合策略的多組分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研究[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2018, 20(8):5.
  27. 屠鵬飛, 史社坡, 姜勇. 中藥物質基礎研究思路與方法.中草藥,2012,43(2):209.
  28. Lu L, Shi W, Qing-Xia X , et al. Poly-pharmacokinetic strategy represented the synergy effects of bioactive compounds in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Si Shen Wan and its separated recipes to normal and colitis rats[J]. 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 2021, 44 (10): 2065.
  29. 畢京峰, 閻博華, 魏振滿. 對當前復方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方法學的再評價[C]// 全國臨床藥理學學術大會. 2012:338.
  30. 羅國安,梁瓊麟,劉清飛,等.整合化學物質組學的整體系統生物學——中藥復方配伍和作用機理研究的整體方法論.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7,9(1):10.
  31. 郭立瑋,朱華旭,潘 林梅 .基于復雜體系原理 的中藥復 方藥效物質“組 合篩選 ”思路與方法 [J].中草藥,2009, 40(4):505.
  32. 孫宇飛. 基于PK-PD關聯分析研究定志小丸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藥效物質基礎及作用機制[D].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33. 楊中良, 胡慶禧, 周怡,等. 代謝組學在中醫中藥領域的應用進展、問題及對策[J]. 中國中醫藥科技, 2014(6): 3.
  34. 李雪溦, 張紅陽, 朱繼孝. 中藥復方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進展[J]. 中醫藥通報, 2015, 14(5):5.
  35. 郝海平, 鄭超湳, 王廣基. 多組分、 多靶點中藥整體藥代動力學研究的思考與探索 [ J]. 藥學學報, 2009, 44 (3 ): 270.
  36. 裴利霞. 中藥藥物動力學研究集粹[J]. 中醫藥學刊, 2005, 23(1):3.
  37. Wu L, Hao H, Wang G. LC/MS Based Tools and Strategies o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Herbal Components in Complex Matrixes[J]. Current Drug Metabolism, 2012, 13(9):1251.
  38. Bilbao A, Varesio E, Luban J, et al. Processing strategies and software solutions for 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 in mass spectrometry[J]. Proteomics, 2015, 15(5-6):964.
  39. Zheng C, Hao H, Wang X, et al. Diagnostic fragment‐ion‐based extension strategy for rapid screen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serial components of homologous families contain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using high‐resolution LC‐ESI‐ IT‐TOF/MS: Shengmai injection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Mass Spectrometry, 2009, 44(2): 230.
  40. Guan P W, Liu W J, Cao Y, Tang H T, et al. Full Collision Energy Ramp-MS2 Spectrum in Structural Analysis Relying on MS/MS. Anal. Chem. 2021, 93(46): 15381.
  41. Zhang K, Liu W, Song Q, et al. Integrated Strategy Drives Direct Infusion-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as an Eligible Tool for Shotgun Pseudo-Targeted Metabolomics of Medicinal Plants. Anal Chem. 2021. 93, 4, 2541.
  42. 王彩虹. 中藥多成分藥代動力學的新方法和策略研究[D]. 北京協和醫學院, 2017.
  43. Song Q, Song Y, Zhang N, et al. Potential of hyphenated 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scheduled 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 algorithm for large-scal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J]. RSC Advances, 2015, 5.
  44. Song Y, Song Q, Li J, et al. An integrated strategy to quantitatively differentiate chemome between Cistanche deserticola and C. tubulosa 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ybrid triple quadrupole-linear ion trap mass spectrometry[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16:238.
  45. Hao G, Liang H, Li Y, et al. Simple, sensitive and rapid HPLC–MS/MS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cepharanthine in human plasma[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2010, 878(28): 2923-2927.

46.數據來源于陽光德美.


112.gif


北京陽光德美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大/小分子藥物臨床前/臨床PK/PD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研究平臺,可提供全方位的藥代動力學-藥效學和GLP生物分析服務,專注于解決客戶藥代藥效研究及生物分析中所遇到的挑戰。


聲明:本文系藥方舟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站留言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更多 官方公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色诱视频在线播放丝袜 | 免费av播放 | 国产亚洲日韩在线A不卡 | 久久久无码精品无码国产人妻丝瓜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www. | 性xxxx搡xxxxx搡欧美 | 69视频播放 | 手机亚洲第一页 | 国产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亚洲第一av片精品堂在线观看 |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 波多野结衣视频在线播放 |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芒果 | 性一交一无一伦一精一品 | 在线观看国产日韩 |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va视频v | 女人18毛片水真多 |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厂 | 国产性一交一乱一伦一色一情 | 欧美性生交XXXXX无码 | 黄色欧美 | 久久妇女高潮片免费观看 | 亚洲欧洲免费 | 国产jjzz | av在线天 | 日本一区二区视频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在线剧情 | 蜜桃av网站 | 黄色成人在线播放 |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欧美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 免费视频久久久久 | 熟妇女的欲乱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麻豆欧美日韩ww | 日产乱码区别免费 | 精品国产丝袜黑色高跟鞋 |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软件91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 | 亚洲美女在线视频 | 四虎网址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