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1 16:09:29來源:新浪醫藥瀏覽量:401
文 | 山東風輕
在很多歷史的轉折時刻,名單都扮演過重要的角色。我們每個人的微信里,不也都躺著一份白名單和黑名單?
就像藥品的帶量采購一樣,每當上到國采、下至省級,帶量采購方案一出,總會引發企業一陣陣驚慌失措、進退失據。進了目錄的企業,基本上一片哀鴻,沒進目錄,自然興高采烈。目錄的進與出,某種程度上,真的決定一個品種的命運。
日前,某省際帶量采購聯盟招采目錄公布,揚揚灑灑的18個品種,竟然12個與自費藥有關。從進入的邏輯上,只要能夠規范醫療行為、科學臨床用藥,無論是醫保還是自費藥,誰先進誰后進、誰進誰不進,其實都是早晚的事情。
但是,各省際、各省、各地方在決定帶量采購的目錄進入,往往要平衡、考慮的因素會有很多:本身就是疫情零星反彈的關鍵時刻,地方經濟需要發展,作為地方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醫藥企業同樣也要發展,因此,什么品種進入帶量采購視野,什么品種不進,就考驗著決策者的智慧與平衡能力。
有的省看似非常激進,經常大刀闊斧的樹立標桿,方案創新、規則犀利,其實與該省的產業結構有關系。
有的省看似不慢不緊、不慍不火,其實背后已經是刺刀上架,各種對市場的考慮、對企業的平衡、對上對下的周旋,拿捏得與其說是精巧,不如說是在走鋼絲。
其實,進與不進采購目錄,企業的心態大不一樣:本身產品需要持續放量的中小企業,自身的營銷結構尚在優化的過程中,如果此時能夠以價換量、搶占市場,無疑能在帶量采購的過程中平滑的進行營銷模式的變革。
而對于那些只有兩三個品種支撐的小企業,雖然看似品種不多,但鑒于企業自身屬性(大量民企、部分國企)的原因,其實對帶量采購往往懼怕的心理多于參與的心理。
而對于品種線豐富、能夠快速形成梯隊效應、治療領域產品結構合理的企業,其實對帶量采購是始終秉承敞開懷抱的姿態,能進則進,能降則降,當然,此類型企業心中是有底線的,就算不中,依靠完善的企業運營與產品策略,雖然沒有大魚大肉,但始終能夠每餐三菜一湯,活得很豐盈,發展很健康。
此外,還有一類企業,屬于投機性,本身就對醫藥行業是一個門外漢,只是投資的本性讓他們一腳闖進了醫藥市場,能低價的絕不高價、能武的絕不來文的。賺錢?ok,繼續在市場的紅海里捕殺有限的資源。不賺錢?沒問題,拍拍屁股撤資走人,批文轉讓,反正這些批文當初也是買的。當年是單買,如今埋單又何妨?
從國家組織方的角度,不可能把所有的品種都招齊,一方面自身要有集采品種的規劃,另一方面要合理指導省級帶量采購的開展。如果省際聯盟或省級探索成功了,品種數量日益增多(像廣東的化藥+中成藥+慢性病用藥),那么就放手由地方開展。如果地方集采速度始終較慢、品種數量有限,這個時候,就會有一個上下之間的聯動補充。
按此道理,如果廣東中成藥、湖北中成藥已經形成每年既定的規模與批次,國采自然不會再開展。如果地方中成藥一快一慢、一多一少,那么國采一定會將品種納入,適時開展。這就是一個雙向之間在制度上的協同,這也決定著帶量采購目錄的進出。地方進得少,國家進得多。地方進得多,國家進得少。過評與非過評是一回事,國談與國采是一回事,醫保與非醫保同樣是另一回事。
記得某音樂APP里陳奕迅的《最佳損友》下面最高贊的評論是:那些后來躺在黑名單的人,最開始也都是踩著七彩云朵而來照亮過整個世界。
所以說,帶量采購目錄,今天的進,并不意味著紅利的溢出。今天的出,也并不意味著未來的競爭不會殘酷。以時間換空間的道理誰都懂,但換句話說,可能接下來的招采規則會越來越殘酷呢,就像七批八輪的國采一樣,漏洞全部焊死,接下來的省際招采也同樣如此。
你說,在帶量采購常態化的背景下,此時進目錄,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聲明:本文系藥方舟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站留言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