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1 14:13:26來源:藥方舟瀏覽量:578
01 制藥巨頭業務調整
2022年以來,已經有不少知名藥企在各方面壓力下宣布人員調整計劃,縮減非核心業務人員,以節約發展資金。大藥企如此,小型藥企資金更為緊張,人員精簡也更頻繁。
2月5日,賽諾菲首席執行官保羅·哈德森(Paul Hudson)宣布,預計將縮減約6000人,調整研發管線。
保羅·哈德森表示,賽諾菲正在擁抱數字化變革,精簡產品組合,并與地理上的合作伙伴合作,以平衡和減少基礎設施,同時改善藥物的可及性。
業務調整則主要包括對EUROAPI(原料藥公司)的分拆計劃,和終止與SangamoTherapeutics(生物制藥公司)開發個性化細胞療法的合作。
1月12日,據路透社消息,輝瑞預計將在疫情結束后,減少其在美國的銷售人員。報道稱, 此次人事變動,是因為輝瑞正更關注于創新,并將在逐漸數字化趨勢下改變與醫療業務人員的互動方式。
可以看到數字化和業務調整或是大型制藥企業人員精簡的原因。近年來,受到疫情、核心產品專利懸崖將近、帶量采購等政策的影響,跨國藥企業績壓力相對較大,架構調整、人員變動頻繁,節約資金、謹慎選擇業務發展方向是必然選擇。
例如,此前禮來中國區總裁季禮文在媒體訪談中曾提及,信迪利單抗未來的市場將從大醫院擴大到中中小型醫療機構,禮來將與信達重新分工。有消息稱,禮來的PD-1產品線全國有300人左右,這些員工將全部內部轉崗或被裁撤。
02 創新藥企斷臂求生
如果說,大型藥企的調整是為了謀求更好的發展,小型生物制藥企業的人員調整則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斷臂求生。
1月19日,百濟神州的美國合作伙伴Zymeworks Inc ——一家臨床階段生物制藥公司,發布了2022年關鍵戰略重點和展望,同時宣布領導團隊的變動。
新上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Kenneth Galbraith表示,為了重新關注公司運營的重點和成本效益,前高級管理團隊的10名成員(或50%,包括首席人力官、首席商務官和首席科學官等)將離開公司。
此外,為了配合高級管理團隊的人員調整,全公司范圍都將進行人員縮減,目標是到2022年底將員工總數縮減至少25%
1 月11 日,萬春醫藥宣布了一項組織精簡計劃,表示為重點關注公司最高價值的業務活動,正在將其美國員工減少35% ,包括將某些人員重新分配到子公司。目的是擴大其現金儲備,并保持長期的可持續性。
據悉,此次重組是在萬春醫藥去年11月收到FDA新藥申請的完整回復函后做出的決定。回應函顯示,萬春醫藥的普那布林目前臨床試驗結果不足以支撐其臨床價值,FDA無法以現有的臨床數據批準該藥品上市。
普那布林是萬春醫藥成立后的首款在研產品,同時也是其首個申報上市的產品。FDA上市遇阻對其打擊不小,同時也使其與恒瑞醫藥的合作生出波折。
除此之外,Unity Biotechnology、Gamida Cell、Kaleido Biosciences、Spectrum Pharmaceuticals等創新藥企均公布了人員精簡計劃,節約資金、拉長生命期、押注最具希望的賽道是共同目的。
03 人事調整常態化
實際上,近年來,在醫藥格局加速變化的大背景下,無論是跨國藥企還是本土藥企,人員精簡、高管變動、業務調整等已經是常態化動作。
跨國藥企在業績壓力之下需要進行相應的業務調整,本土傳統藥企面臨的壓力同樣不小。
以恒瑞為例,自2018年以來,恒瑞進入國家集中帶量采購的仿制藥共有28個品種,中選18個,中選價平均降幅72.6%,對其業績造成較大壓力。在創新藥業務發展尚需更長時間的情況下,恒瑞醫藥在2021半年報中明確提到要“精兵簡政”。
這一影響不光涉及基層的銷售代表,2021年醫藥行業高管的變動也很常見。有媒體統計,2021年累計超三百多位藥企高管離職,涉及多名董事長、總裁。進入2022年,人員調整依舊頻繁,僅一月份就有近30位藥企高管辭職。
與此同時,國內的創新型生物醫藥行業產業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同質化競爭嚴重,生物醫藥創新面臨嚴峻挑戰。新藥研發的風險較高,隨著醫藥行業資本熱度的下降,本土創新型生物藥企也終將面臨和國外創新藥企同樣的資金問題。為了實現長遠的發展,以國內競爭的激烈程度,人員縮減或將成為不少企業最終的選擇。
不過,雖然市場競爭激烈,但發展、前進仍然是醫藥行業的主旋律,這一過程中也需要很多專業人才。調整自身能力,適應新的行業需求才能順利經過這段調整期。
聲明:本文系藥方舟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站留言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