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1 13:58:57來源: E藥經理人瀏覽量:554
“得人才者得天下”,高度依賴人才的生物醫藥領域更是如此。人才的流向,也將是未來快速發展的重要方向。
如何吸引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并不僅是Biotech公司們要面對的難題,即使是運轉多年的跨國藥企同樣要面臨這一挑戰。
1月19日,生物醫藥領域多家外媒都報道了這樣一條新聞:GSK宣布現任首席科學官(CSO)Hal Barron將于今年8月離職,去到一家初創公司Altos Labs,GSK的CSO一職將由醫藥科學與技術高級副總裁Tony Wood接任。
Hal Barron的離職,也引起了大眾對于GSK近況和Altos Labs未來的好奇。
01即將離開的“救兵”
Hal Barron加入GSK已經四年了,是現任GSK CEO Emma Walmsley在新上任時為“挽救”GSK研發管線搬來的“救兵”。但是現在這個“救兵”打算離開。
外媒曾評價,“GSK希望Hal Barron能夠復制他在基因泰克和羅氏任職期間取得的成功。”事實上,Hal Barron確實幫助GSK建立了清晰的產品研發布局——繼續發揮作為疫苗巨頭的優勢,以及推動了GSK數十個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研發項目的開展。
2018年,GSK與基因檢測公司23andMe達成合作,將利用人類遺傳學信息研發創新療法,后者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遺傳學/表型數據庫之一。通過該項目,GSK建立了超過40個關于基因藥物的在研項目。
截至GSK此次公告的日期,Hal Barron自上任以來推動了GSK 13個產品的批準,III期臨床注冊的數量翻倍至23個,GSK現有產品管線包括了21種疫苗和42藥物。
但是管線的擴充,甚至是為GSK做好未來十年發展的計劃,并沒有帶動GSK業績的顯著增長;多項計劃的終止,也讓GSK感受到壓力。而這一切對于投資者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事。
2021年一季度,GSK銷售額約為74億英鎊,同比下滑約15%,同時還宣布將放棄DMD的造血前列腺素D2合酶抑制劑GSK3439171和與Immunocore合作的腫瘤學候選藥物GSK3537142的I期研發計劃。
GSK放棄的腫瘤項目也不僅這一項,2021年1月,GSK宣布與默克合作的bintrafusp alfa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III期試驗失敗。4月,GSK又宣布已決定停止新型免疫腫瘤學藥物feladilimab(GSK3359609)治療頭頸部鱗狀細胞癌(HNSCC)的2項臨床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在2021年JPM大會上,GSK曾將feladilimab列入了其2023-2026年將上市的TOP10潛在重磅藥物。
GSK近年在其強勢的疫苗領域也表現不佳,Moderna和輝瑞&BioNtech已經依靠疫苗賺的盆滿缽滿,GSK卻僅在新冠疫苗中充當配角——提供佐劑,而非開發自己的新冠疫苗。新冠疫情甚至讓GSK業績下滑,2020年GSK疫苗業務銷售額下滑了2%。
當然,也并不能將一個公司波動的原因完全歸到一個人的身上,但可以看見的是,Hal Barron承擔著不小的壓力。
GSK在公告中表示,Tony Wood將接替Hal Barron的工作,完成包括上述23個III期臨床以及其他GSK現有管線內的產品研發,而Hal Barron還將繼續擔任GSK的董事會成員,繼續為公司的研發計劃提供指導,并承擔GSK后續研發的責任,為此他每年可獲得20萬英鎊薪酬。不過,Hal Barron也被要求將其中至少25%的薪酬用于投資GSK股票,直至他從董事會退休。
一面是研發業績的壓力,一面是新生公司的吸引,Hal Barron離開GSK的原因或許并不難推測。
02初生Altos Labs的“長生不老”夢
那吸引Hal Barron加入的Altos Labs又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或許這句“年輕人夢想著有錢,有錢人夢想著年輕”,可以很好地解釋Altos Labs成立的原因。這正是一家研究抗衰老,甚至是研究“長生不老”的公司。
2020年10月,在美國加州洛斯阿爾托斯山一處超級豪宅里進行了一項為期兩天的科學會議。這棟超級豪宅的擁有者是Yuri Borisovich(尤里·米爾納),這次會議的組織者也是他。參與會議的是一大批科學家,其中不乏多位諾獎得主。會議討論的主題是:如何用生物技術讓人變年輕?而這次會議的產物便是Altos Labs的誕生。
2021年上半年,Altos Labs在美國和英國注冊成立,將利用眾多知名投資者投入的30億美元資金,深入研究細胞重編程技術來開發長壽療法。
在Altos Labs眾多知名投資者名單中,最引人矚目的莫過于尤里·米爾納和世界首富貝索斯。
尤里·米爾納這個名字或許聽起來有些陌生,但他創立的風投機構DST所投出的項目卻是很多人所熟知的:Facebook、Twitter、京東、小米、阿里巴巴等。而他本人也是一位物理學家。2015年7月,他還與斯蒂芬霍金、馬丁里斯等科學家一同發起了“突破計劃”,共同研究關于宇宙生命的問題。
而貝索斯作為亞馬遜創始人和世界首富早已聲名遠播,而近年發射火箭的“太空旅游計劃”更是賺足了話題。而貝索斯對于“長生不老”的投入,也讓馬斯克諷刺道:“要是不管用,他連死神都得告。”
兩大富豪聯手投資Altos Labs,更是體現了有錢人追求的“長生不老”夢想。但這樣的夢想并不是有錢就可以實現,還是需要通過技術來解決。
技術的誕生與改進,少不了人才。而對于大多數生物技術公司來說,Altos Labs的管理者、科學家團隊陣容可以用“奢華”來形容。
Altos Labs管理團隊由新任CEO Hal Barron、首席科學家兼創始人Rick Klausner、總裁兼創始人Hans Bishop和首席運營官Ann Lee-Karlon組成。
Hal Barron自然不必多說。Rick Klausner是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的前主任,也是知名細胞療法公司Juno Therapeutics和基因篩查龍頭企業GRAIL的創始人和董事。CAR-T細胞療法也是其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Hans Bishop此前是GRAIL的CEO,也曾擔任Juno Therapeutics的總裁兼CEO。目前,他還是Sana Biotechnology的董事長和Lyell Immunopharma的董事。
Ann Lee-Karlon曾是基因泰克高級副總裁,領導和管理過超過35個藥物研發團隊。
Altos Labs的董事會和顧問成員名單也十分亮眼。包括:197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David Baltimore(大衛·巴爾)、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Frances H.Arnold(弗朗西斯?阿諾德)以及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Jennifer A.Doudna(詹妮弗·杜德納),此外還有AlphaGo的共同發明者Thore Graepel等。
目前,Altos Labs設有三個研究所,分別是西班牙生物學家Juan Carlos Izpisúa Belmonte領導的圣地亞哥科學研究所、2018年突破獎獲得者之一Peter Walte領導的舊金山科學研究所以及表觀遺傳學家Wolf Reik領導的劍橋科學研究所。
這些科學家也因近年來的科學成果而被大眾所熟知。如:Juan Carlos Izpisúa Belmonte曾成功設計出“人-猴嵌合胚胎”,并預測人類壽命可以延長50年;Steve Horvath開發出了預測人類衰老情況的“衰老時鐘”;山中伸彌則發明了“山中因子”,只需四種轉錄因子就可以讓體細胞重新編程為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PSCs),實現“生命逆生長”。
能將如此之多、如此頂級的科學家匯聚在一起,除了“長生不老”這一令人神往的研究課題外,豐厚的薪酬也很難不讓人心動。針對部分頂尖科學家,Altos Labs開出了100萬美元年薪的價格。此外,還有部分科學家的年薪也是其加入Altos Labs之前工資的5~6倍。
03高管去哪了?
高管的離職并不是某一家公司出現的事,事實上,近年全球制藥業人事變動一直都在頻繁發生。新生公司對于經驗豐富人才的渴望,成熟公司對于新技術人才的渴求,依舊難以滿足。
根據Michael Page發布的《2021人才趨勢報告》顯示,與2020年相比,2021年醫藥創新行業研發人員需求總體增長計劃高達42%,其中生物科技企業的研發人員需求增長計劃達到68%。產業的蓬勃發展持續推動對人才的需求,而專業研發人才的供給提升卻難以一蹴而就。供求的不平衡造成持續的人才爭奪戰,甚至出現“一人難求”的現象。
據不完全統計,在2021年發生的258起人事變動中,高管從諾華、禮來、艾伯維等國際藥企離職來到Be Biopharma、Tessera Therapeutics等初創公司的事件數超過總事件數50%。
隨之呈現的趨勢也十分明顯:研發、管理人才需求“爆棚”;國際藥企為初創公司“輸血”;細胞與基因治療領域變動最頻繁。
那么人才會被什么吸引?
根據全球人才招聘公司PageGroup調查顯示,中高端生物醫藥人才在選擇公司是主要看這三個方面:
首先,公司的發展前景和完善可行的管線。這是創新藥企的核心競爭力,也是人才在選擇加入與否時最為看重的因素,因為優秀的產品關系著企業和個人未來的發展走向。
其次,企業的管理和文化。創始人的能力、素質和人品是否能為企業托底?企業的價值觀是否與自己吻合?這些都關系著人才入職之后能否盡快展開工作,并順利融入企業。
最后,是薪酬。中高端人才求職時,薪酬是重要的,但已經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通常情況下,本土企業在提供平均20%-30%的薪資漲幅下能夠更好地吸引外資背景人才的加入。
此外,瀚納仕發布的《2021亞洲薪酬指南》顯示,地域也是中高端人才考慮的重要因素。跨國藥企高管出于薪酬和管理權限的考慮,通常更有意愿加入本土企業開疆擴土。醫療健康行業80%的受訪者表示會考慮本土企業的機會,但對于同等級別的崗位,則會優先考慮跨國企業。
聲明:本文系藥方舟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站留言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