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5 13:59:04來源:學術經緯瀏覽量:574
今日,頂尖學術期刊在線發表一篇重要論文——科學家首次使用納米孔技術,以單氨基酸的分辨率,對蛋白質序列進行了直接讀取,可謂是納米孔技術一大重量級的概念驗證。
說到納米孔技術,很多人會想到DNA測序。的確,在這一領域,納米孔技術已經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它的原理也很容易理解——當長鏈DNA分子通過納米尺寸的空隙時,會隨著堿基的不同,產生相應的電流變化。而通過儀器識別這種電流變化,就可以反推出相應的堿基,從而還原DNA的序列。
可能有人會問,蛋白序列不是由DNA序列決定的嗎?既然已經能對DNA進行測序了,我們為啥又要去測蛋白序列呢?這是因為最終蛋白產物并不總與DNA所編碼的相一致,有一些蛋白還會發生翻譯后的修飾。
▲納米孔技術對DNA測序的示意圖(圖片來源:DataBase Center for Life Science (DBCLS), CC BY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那納米孔是怎么用在蛋白質序列的讀取上的呢?第一作者Henry Brinkerhoff博士解釋說,大的原則還是沒有變化。我們可以將組成蛋白質的多肽鏈看成是一串項鏈,項鏈上的珠子就是尺寸大小各異的氨基酸。
而測序的過程,就是將多肽鏈穿過納米孔,也就好比是項鏈穿過下水管道。如果珠子比較大,堵住了管道,那么流通的水就會變少。相反,如果珠子比較小,那么流過的水就會變多。通過比較水流的變化,就可以精準地分析出通過下水管道的珠子順序。
在實際操作中,儀器檢測的是離子的流動產生的電信號,以此推出通過納米孔的氨基酸的先后順序。
在論文里,科學家們證明了這一技術的精準性。一條DNA-多肽偶聯物被拖過由MspA蛋白組成的納米孔后,能準確讀出多肽上的氨基酸序列。而倘若更改了其中的一個氨基酸,機器也能準確地識別出這一變化。
▲黃色的DNA與紫色的多肽相偶聯,在紅色的酶的拖動下,偶聯物穿過湖綠色的納米孔,并讀出不同氨基酸產生的信號(橙色發光部位)(圖片來源:Cees Dekker Lab TU Delft / SciXel.)
研究人員們還指出,這一技術的另一大亮點在于能反復讀取一條多肽鏈序列,進行平均處理,獲得幾乎100%準確的氨基酸順序。論文摘要提到,在單氨基酸的檢測上,錯誤率可以低于10的負6次方。
注:原文有刪減
參考資料:
[1] Henry Brinkerhoff et al., (2021), Multiple rereads of single proteins at single–amino acid resolution using nanopores,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bl4381
[2] Scanning a single protein, one amino acid at a time, Retrieved November 4, 2021,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33889
聲明:本文系藥方舟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站留言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